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8-07
个人合伙事务的管理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合伙人之间的民主协商较少,导致个别合伙人滥用资金优势地位的情况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合伙关系的破裂。
个人合伙的财务制度缺乏可依赖的依据,记账凭证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合伙人对财务的监督不及时,一旦发生纠纷,对记账凭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给解决纠纷带来了困难。同时,记账人也难以对记账凭证进行清晰的解释。
个人合伙缺乏统一的清算程序,导致合伙纠纷成为法院头痛的问题之一。法官在处理个人合伙纠纷案件时,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纠纷,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的实现,损害了法院的良好形象。
根据民诉法第108条的规定,只要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均应受理。即使合伙未经事先清算,也应予以受理。法院在审理此类纠纷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告知当事人有权自行清算,委托审计事务所或会计事务所对财务进行鉴定,以及依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对记账凭证进行质证、审核。对于拒不交出账本、妨碍诉讼论处并借此侵占财产的行为,应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察。
个人合伙的终止不需要经过清算程序,根据《民法通则》第30条的规定,只需合伙人达成书面协议即可。对于合伙财产的处理,如果有书面协议,按照协议处理;如果没有书面协议且协商不成,对于出资额相等的合伙人,应考虑多数人意见进行处理;对于出资额不等的合伙人,可以按出资额占全部合伙额多的合伙人的意见处理,但要保护其他合伙人的利益。如果部分合伙人在合伙终止后继续经营并以全体合伙人的财产进行经营,其行为后果由他们自行承担,造成其他合伙人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无效合伙的当事人只要表达了不再参与合伙的意思表示或其行为已表明不再参与合伙的,不管合伙人之间是否达成协议,部分合伙人继续经营的行为后果由其自行承担。退伙人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责任。合伙人退伙后,不享有经营收益,也不应承担责任。处理无效合伙的原则可以参照婚姻法上的同居关系处理规则,合则聚、不合则分。
由于财务制度的混乱,即使通过审计、会计鉴定的方式,仍无法查明经营期间的支出情况。因此,有的法院以原告举证不能驳回诉讼请求,导致合伙纠纷解决的最后渠道被阻塞。有的合伙人变卖合伙财产后又设置障碍使得帐目无法查清,以达到永久占有的目的。因此,建议将合伙帐目分块处理,对于不确定的部分可以进行折价、变卖或拍卖,然后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对于未确定的负债部分,可以先利用第一部分财产进行清偿,对于清偿债务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先分割第一部分财产,按出资比例或约定比例清偿债务,对外负连带清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