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9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适用国家赔偿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于刑事赔偿中的“终止追究刑事责任”有七种特殊情形的具体解释。
根据《解释》,国家机关对公民的人身羁押或者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的,在解除、撤销强制措施超过一年未移送起诉、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撤销案件的;国家机关对财产进行查封、扣押、解冻的立案后超过两年未移送起诉、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撤销案件的等七种情形,被认定为“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根据《解释》,当赔偿请求人符合上述情形时,有权依法申请国家赔偿,以获得相应的权利救济。
《解释》针对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刑事办案环节挂案不作结论的“程序梗阻”现象,将一些特殊情形认定为“终止追究刑事责任”,并可据此启动国家赔偿程序。这一举措改变了国家赔偿程序坐等原案件最终结论的被动局面,解开了受害人结案无望、请赔无门的程序死结,从源头上畅通了国家赔偿程序。
根据刘合华的介绍,《解释》明确了特定情形下疑罪从挂案件的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一规定落实了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人权司法保护的巨大进步。
在确定赔偿标准方面,《解释》不仅借鉴了民事侵权的赔偿标准,而且还考虑到刑事赔偿的特殊情况,最大限度给予受害人以权利救济。
例如,《解释》对民事侵权赔偿标准的借鉴,如医疗费赔偿标准、护理费赔偿标准、残疾生活辅助具费赔偿标准、误工减少的收入赔偿标准、身体伤残赔偿标准、抚养费赔偿标准等进行了规定。
另外,《解释》对受害人最大限度给予权利救济的特殊规定,如对于扶养费赔偿标准的规定,根据能否确定扶养年限的不同,进行了具体的赔偿标准规定。对于残疾赔偿金标准的规定,也考虑了有扶养义务的公民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司法机关在法定期限届满前应当作出将案件移送起诉、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撤销案件的最终结论,并依法变更或解除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或者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依法进行处理。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人身权利的情形下,受害人有权取得赔偿权利。
具体情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