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传统书面形式是指以纸质媒介和文字表现当事人所订立合同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便于保存、有据可查,并在纠纷时方便举证。然而,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书面形式对于网络应用和电子合同的缔结产生了限制,因此电子签名形式对传统书面形式提出了挑战。
电子签名是通过电子的方式来表示意思,并彰显其重要性。然而,关于电子合同中的电子意思表示能否视为书面,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学说。肯定学说认为,电子签名的短暂荧幕显示由于缺乏体性和永久性,不能被视为书面。然而,如果将其存储于电子媒介中,并在必要时打印于纸上,就符合书面的要求。否定学说则认为,电脑存储媒介都不属于书面,没有机器设备的辅助,电子意思表示无法被阅读,打印于纸上也没有实体性,因此不能视为书面。电子形式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引起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各种解决办法也被提出。
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提出了解决书面效力问题的办法。它并不要求各国法律取消对书面形式的要求,而是设法将电子意思表示视同为书面形式。在实践中,有两种解决途径:法律途径和合同途径。
法律途径通过立法对书面形式进行扩大解释,将电子意思表示纳入书面范畴,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这种方法被称为“功能等同法”,即任何符合书面形式功能的形式都可视为书面形式,不论是纸面还是电子形式。我国的《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电子意思表示(如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将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方式纳入书面形式的范畴,赋予其法律效力。
合同途径则是在合同中由当事人约定,将电子意思表示视同为书面。实践中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定义法”,即当事人在协议中一致商定电子意思表示即为书面文件,具有同样的效力和效果;另一种是通过“弃权法”,即当事人在协议中共同声明放弃根据适用法律对电子意思表示有效性和强制执行力提出异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