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22
法律救济是指根据法律或类似法律的方式对受损害的当事人进行救济的行为。
司法救济,也称为司法机关的救济或诉讼救济,是指在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后,依法提起诉讼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补救的行为。司法救济具有以下特征:广泛的救济范围、被动的救济方式、法定的程序、强制性的结果以及终局性的效力。司法救济是现代社会最重要和正式的权利救济方式,起到社会减压和平衡的作用。司法机关依靠公正和严谨的程序以及法官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保障了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其他机关无法比拟的。因此,司法救济被视为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现代权利救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尽管司法救济是法律救济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纠纷都必须通过法院解决,也不意味着提交法院解决就是处理纠纷的最佳方式,也没有必要让法院承担所有责任。
仲裁救济是一种法院外的救济方法,根据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将基于一定法律关系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纠纷交给第三方进行裁决。与诉讼相比,仲裁具有程序简便、结案快速、费用低廉、不具有行政特色、能够独立公正和迅速解决争议的特点,给予当事人充分的自治权。同时,仲裁还具有客观性、灵活性、保密性、终局性以及易于执行裁决的特点。随着人们对权利意识的提高,对救济的要求也更高,人们希望救济更高效、低成本且具有自治性。总之,仲裁作为一种在审判之外的权利救济途径,一方面可以弥补诉讼的不足,与之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与诉讼竞争,相互制约。这对于减轻法院工作压力、提高办案效率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