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7
甲于2002年购房一套,房屋所有权证颁发时间为2004年6月8日,与妻子乙于2007年12月14日登记结婚。乙在2010年8月20日通过某房产经纪公司将房屋售予第三人丙并签订买卖合同,丙向乙支付了一定数额的定金,对此甲并不知情。8月26日,甲在得知此交易后,明确表示不予追认。而后丙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便称乙以甲的名义与其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并据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对于此案,学界及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三种处理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未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上述案例中妻子一方未经丈夫同意擅自处分丈夫婚前购得的房屋,该行为应属于无权处分,事后丈夫明确表示不予追认,因此妻子处分财产的行为应当是无效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适用善意取得。根据《民法通则执行意见》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该规定,第三人丙不知道乙是无权处分人,但是以合理的对价与乙达成了买卖协议,并支付了定金。这足以认定丙为善意第三人,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第三种意见认为,构成表见代理。上述案件中乙未经甲的授权并以甲的名义将房屋卖予第三人,甲和乙系合法的夫妻关系,鉴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第三人丙有足够理由相信乙有代理丈夫处理事务的权利,并且没有过失或者恶意而与之实施了交易行为,符合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可以认定丙与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有效。
对于本案是否构成表见代理,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何*上律师提出了以下意见:
1. 客观要件:行为人无代理权,但存在使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理由。
2. 主观要件:第三人为善意,即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经终止。
3. 法律后果:表见代理虽然在性质上是无权代理,但因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某种特殊联系足以使善意的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其实施民事行为。在此情况下,被代理人向善意第三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后,可依法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而对于“夫妻间的表见代理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七条规定,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根据以上司法解释规定,“夫妻间的表见代理”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件:
1. 表见代理所处理的标的物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2. 实施表见代理行为仅限于“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本案中,无权代理人乙处分的财产是丈夫的婚前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且乙擅自出售房屋的行为已经明显超出了“日常生活需要”的范围,因此适用表见代理是不妥的。甲在知道乙实施了无权代理行为后,及时以书面形式向第三人作出了否认的意思表示,不论从何种角度,都不能将此案中乙的代理行为认定为“夫妻间的表见代理”。
通过对无权处分、善意取得、表见代理的理性分析,我们可知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另一方个人财产,必定涉及到第三方的利益。夫妻财产处分权与善意第三人利益都是法律所要保护的对象,如何来协调夫妻财产处分权与第三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讨论和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第三人在与夫妻一方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应尽到一般人的注意义务,仔细审查房屋产权证书上登记的所有权人和处分人是否一致,并且应收集保留证据可以证明夫妻一方代为处分房屋系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在必要时能够顺利承担举证责任。
另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来确定夫妻间民事侵权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经规定了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有不动产的处理办法,保护了第三人的利益,并且允许遭受损失的夫妻一方请求赔偿。
此外,对于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对方个人财产的行为如何定性在法律上仍是空白,因此建议在立法中明确规定该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保障夫妻被代理一方的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