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3-21
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修正,惩罚性赔偿被定义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时,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应增加赔偿金额,增加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如果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则按五百元计算。当然,如果法律有其他规定,应依照其规定执行。
惩罚性赔偿条款只适用于经营者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以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情况。这包括质量欺诈(如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价格欺诈(如谎报原价、谎称最低价)和数额欺诈(如计量器作假、缺斤短两)等。常见的欺诈行为包括伪劣商品冒充名牌商品、假皮货冒充真皮货、残次品伪装为正品以及以假降价招揽顾客等。
一般商品或服务的瑕疵不能要求惩罚性赔偿。
根据修正案,原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欺诈行为的双倍赔偿,而修正案将赔偿倍数增加到三倍。除了赔偿消费者支付的价款外,还要增加赔偿消费者支付款的三倍作为惩罚。
例如,如果消费者花三元钱购买一盒烟,但打开后发现是假烟,没有烟味,而是白菜叶子味,无法抽烟,那么卖烟的商家应该赔偿消费者三元购烟款,并额外赔偿消费者500元。
(1) 主观要件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违背道德可被非难。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故意的,或者明显不考虑他人权益,具有严重疏忽行为和重大过失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有助于督促不法行为人在将来慎重行事,以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2) 客观方面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求不法行为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了损害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作为的行为指行为人积极地实施某些行为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不作为的行为指行为人消极地放任损害结果的发生。对于那些虽不构成犯罪但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应适用惩罚性赔偿。
(3) 客观要件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求确实造成了受害人的损失。这个损失既包括直接的财产损失,也包括可期待利益的损失,还应包括非物质损害的损失(主要是精神损失)。
(4) 因果关系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求损害结果和不法行为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所发生的损害结果必须是由不法行为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的,而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