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10-10
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享有自主决策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包括根据需要处置、使用自身财产。对外投资是法人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人参与合伙是基于自身意愿和利益,以所有者或经营者的身份使用、处置财产的民事法律行为。法人具有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应当承认法人处置财产的权利能力,允许法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组成不同的市场主体。这是企业经营权内在要求的外在体现。法人投资设立公司和加入合伙本质上没有实质差别,公司法允许公司通过转投资设立公司,也应当允许公司通过转投资加入合伙。公司以其独立财产加入合伙,形成共有关系,公司在合伙财产中的份额仍然是公司财产的一部分,公司本身财产并未因加入合伙而减少。
公司加入合伙后,以其全部财产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并不与公司应承担的有限责任相矛盾。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是指企业成员对企业债务承担财产责任范围的有限与无限,而不是指企业本身的责任。任何企业或组织对自身债务都应承担全部责任,责任的有限与无限是企业成员责任范围的限定。公司加入合伙后,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责任,并不影响公司债务清偿责任。公司负担合伙债务的财产责任与公司直接经营活动所承担的财产责任数量上完全一致,不会危及股东利益,股东也不会因公司加入合伙而承担无限责任。法人加入合伙只会以其全部财产负无限清偿责任,不涉及公司成员出资额以外的财产,因此,公司加入合伙后,股东的责任仍然是有限的。
法人加入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都会削弱其对该企业的控制能力,但这并不能作为禁止法人合伙的正当理由。如果公司担心加入合伙会削弱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自由选择不加入合伙。公司加入合伙是基于自身意愿和利益的选择。禁止法人合伙并不合理,因为这将禁止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
法人与个人组成合伙后,共同拥有全部出资财产,这决定了合伙人在合伙企业进行财产清算之前无权要求分割合伙财产,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也不能转让、处置合伙财产。合伙财产的稳定性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了进一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国应通过国有资产立法来规范、调整国有企业与公民组成合伙的问题。
事业法人成为经营性合伙人并不违背其目的,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在进入和退出市场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事业法人可以与企业法人一样参与市场交换和分配,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事业法人参与合伙是行使其民事权利,禁止事业法人合伙只会制造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事业法人与企业合作形式的合伙在资源配置和科技转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禁止事业法人合伙在实践中也是无益的。
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法人合伙是被接受的。在德国,普通商事合伙的合伙人不仅限于自然人,还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法人,以及其他普通商事合伙或有限合伙。在法国,通过注册取得商人身份的自然人和合伙法人都可以成为合伙成员。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合伙人。全球范围内,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公司法禁止法人合伙。这些禁止的理由都是牵强的,不禁止法人合伙才是合伙法人的趋势。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政策,《民法通则》明确规定法人可以组成合伙型联营,《经济联合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法人可以参加合伙。许多企业集团等联合体就是典型的法人合伙。由于法人合伙在我国已经广泛存在,因此,允许法人合伙比禁止法人合伙更为科学,也更有意义。
首先,法人合伙具有灵活的投资方式和便利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快速作出选择,迅速占领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其次,允许法人合伙有利于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产重组,发挥不同企业的优势,优化组合,推动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总之,法人合伙在我国具有合理性和自身价值,我们应当从法律上鼓励、支持法人合伙,而不是禁止。禁止法人合伙将导致资源和财产的浪费,削弱中国企业联营和企业集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