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1-15
A. 平等的社会只存在平等主体的权利,不存在义务;不平等的社会只存在不平等的义务,不存在权利。
B. 在古代法律中,支配权仅指财产上的权利。
C. 平等的社会不承认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禁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奴役。
D. 从法理上讲,平等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支配,他们的自由也不受法律限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平等权与支配权。
选项A错误。诚如马克思所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因此,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选项B错误。在古代社会,支配权的客体既包括财产权,也包括人身权范畴。
选项C正确。平等的社会不承认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人人生而是平等的。
选项D错误。从价值上而言,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必须体现自由,保障自由,从法的本质来说,它以“自由”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对此,自由必须在法定规定的边界内行使,而不得逾越。
A. 任意性规则
B. 法律原则
C. 准用性规则
D. 禁止性规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规则的分类。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题干中的条款明确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说明属于任意性范畴,故属于任意性规则。
A. 该协议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
B.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能仅被看作是一种内心活动,而应首先被视为可能在法律上产生后果的行为
C. 法律禁止的行为或不禁止的行为,均可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
D. 法官对协议的解释符合“法伦理性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本题中韩某和刘某的协议是在双方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署的,意思表示真实且合法有效,因此不仅具有道德上的拘束力,更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A. 法官所提及的“习俗”在我国可作为法的正式渊源
B. 在本案中,法官主要运用了归纳推理技术
C. 从法理上看,该判决不符合《婚姻法》第19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之规定
D. 《婚姻法》和《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均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法的渊源、法律推理、规范性法律文件。
选项A错误。正式渊源是指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并可直接作为法律人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规范来源的资料。非正式渊源则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推理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包括正义标准、理性原则、政策、道德信念、乡规民约、外国法、权威著作等。本案中,法官所提及的“习俗”在我国可作为非正式渊源,而不是正式渊源。
选项B错误。法官首先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选择和确定与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
选项C错误。法官根据《婚姻法》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认定该现金属彩礼范畴,按照习俗要求返还不违反法律规定,遂判决陈女返还,有理有据,并不违反《婚姻法》规定。
选项D正确。现代国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大都是以条文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婚姻法》和《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均属于此范畴。
A. 李某的解释为非正式解释
B. 李某运用的是文义解释方法
C. 法官运用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D. 就不同解释方法之间的优先性而言,存在固定的位阶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解释。
选项A说法正确。法律解释有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之分。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学理解释、无权解释,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本题中,李某属于无权主体,其作出的解释是非正式解释。
选项B说法正确。李某作出的解释属于文义解释。
选项C说法正确。法官将该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作出的解释属于体系解释的方法。
选项D说法错误。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之间,除首先使用文义解释之外,其他解释方法无固定的优先关系。
A. 李能的行为违反了物权的取得应当遵守法律、尊重公德、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
B. 从法理上看,法院主要根据“法律家长主义”原则(即,法律对于当事人“不真实反映其意志的危险选择”应进行限制,使之免于自我伤害)对李能的意志行为进行判断,从而否定了他的做法
C. 潘桂花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对法律关系主体构成资格的一种认定
D. 从诉讼“争点”理论看,本案争执的焦点不在李能是否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母签订合同,而在于合同转让的效力如何认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适用。选项B说法错误,法律人适用法律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本题争议的焦点不是李能存有怎样的意志行为,而是李能之母,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转让房产的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
A. 范某对案件仅做了事实描述,未进行法律判断
B. “拔河人数过多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一语句所表达的是一种裁判事实,可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
C. 范某被判赔偿4万元是根据法律责任的效益原则作出的判断
D. 法官主要根据公正原则作出了判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判断、法律推理、法律责任。
选项A错误。范某起诉该中心,认为事故主要是该中心未尽到注意义务引起,要求赔偿10万余元。可见,范某对案件既做了事实描述,也进行了法律判断。
选项B错误。“拔河人数过多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一语句所表达的是案件事实中的因果关系,确定的是演绎推理的小前提。
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作为归责原则的效益原则是指在追究责任时,应当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讲求法律责任的效益。本案中,法院认定,拔河人数过多导致事故的发生,范某本人也有过错,判决该中心按40%的比例承担责任,赔偿4万元。很明显体现的是公正原则。
苏某和熊某是邻居,熊某在自己居住楼顶搭建了一座鸽舍,养了50只鸽子。苏某认为熊某的养鸽行为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因此将熊某告上法庭,要求拆除鸽棚并赔礼道歉。
法院判定苏某的诉求不成立。
选项B错误。苏某的安居权并不属于宪法所规定的文化生活权利。《宪法》规定的文化生活权利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并不包括安居权。
选项ACD正确。本案涉及的是安居权与养鸽权之间的冲突,解决权利冲突首先需要考虑一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是否对他人的权利造成实际侵害。此外,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承担是相关联的,当事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应当遵守相应的义务,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