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3-12-16
会计风险通常被认为是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外汇汇兑损益的影响。然而,外汇汇兑损益包括已实现的汇兑损益和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对会计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上。外汇汇兑损益是由于汇率的变动,在外币交易业务中通常会发生的外币交易损益和外币折算损益。
已实现的汇兑损益通常是指由于最初交易发生时所使用的汇率与结算时所使用的汇率不同而引起的损益。这种损益可以称为已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例如,某外贸公司以美元结算出口商品,当时的汇率是US$1=RMB¥8.50。然而,结算时的汇率为US$1=RMB¥8.84。实际兑换的人民币金额比记账时少400元,产生了汇兑损失。这种损失在损益表上被记录为已实现的汇兑损失。
未实现的汇兑损益一般包括未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和外币报表的折算损益。未结算的外币交易损益是指在外币交易未结算之前编制会计报表,报表日的现行汇率与交易发生时的记账汇率或上期报表日该项交易的折算汇率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除了未结算的外币交易形成的资产负债在会计报表编制中的折算外,其他国外业务,如国外分支机构,国外子公司财务报表在以本国货币重新表述时,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异也属于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会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未实现的外汇汇兑损益,是依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出的会计上的外汇汇兑损益,并不引起资金的实际流动。会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单纯的会计折算风险是指企业外币账户在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期初记账汇率与期末折算汇率不同,使外币账户上的折合记账本位币金额产生差异的风险。
交易活动中的会计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交易风险而产生的会计损益。这种风险表现为经济业务发生日至交割清算日由于汇率变动在核算上体现出来的会计损益。
合并报表产生的会计风险是指海外有分公司的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化而造成海外企业资产、负债在母公司会计报表上的损益变化。
会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未实现的外汇汇兑损益,是依照权责发生制计量出的会计上的外汇汇兑损益,并不引起资金的实际流动。税收风险是会计风险的逆项,即会计风险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税收风险的起因是会计风险,即未实现的汇兑损益。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来避免因会计风险而产生的税收风险。例如,使未实现的汇兑收益不在报表上显示,可以避免因利润虚增而要额外负担所得税的风险;同时使未实现的汇兑损失显示在报表上,可以获得因利润虚减而少负担的所得税风险。
外汇管理制度是对企业外汇交易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对会计风险起着制约作用。企业在外汇交易中需要遵守外汇管理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可能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影响。
外汇管理制度的规定可能会导致企业在会计报表中无法充分反映外汇汇兑损益,从而限制了企业对会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外汇会计风险是指由于复币记账和会计折算引起的风险。然而,外汇管理制度对会计风险的大小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在1979年前,我国实行的是“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汇率风险基本上由政府承担。
从1979年至1993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其中之一是改革外汇分配制度,实行外汇留成办法。然而,企业只能获得外汇额度,所拥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非常有限,尤其是流动资产对会计风险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外币报表折算上。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尽管企业仍然部分自愿结汇,但企业的用汇条件变得更加宽松。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现汇账户。从1997年起,对大型中资企业开始采取限额结汇体制,并进一步放宽了结售汇的管理,加大了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力度,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外汇会计风险。
除了一直存在的报表折算风险外,企业由于拥有的外币资产尤其是现汇资产的增加,面临更多的会计风险。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将建立自由的、开放的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企业将完全自愿结汇,企业外汇会计风险也将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