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1-29
诬告陷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行为人通过捏造事实,并企图借助司法机关实现对无辜者的诬陷,从而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损害了其名誉,并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司法机关的威信。根据我国宪法,惩治诬告陷害已成为宪法原则。
诬告陷害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并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捏造的犯罪事实只需足以引起司法机关对被害人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要求详细情节和证据。
2. 告发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署名的、匿名的、直接的、间接的等等。
3. 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即告发的内容足以使司法机关确认被诬陷的对象。
4. 诬告自己犯罪的行为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但如果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就构成犯罪既遂。被诬告人是否因此受到刑事处罚,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在捏造事实,但仍决意为之,并希望对被告发人产生刑事追究的危害后果。行为人的动机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报复、栽赃陷害、发泄私愤、追求名利、嫉贤妒能、排除异己等。然而,无论动机如何,其目的都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如果行为人的目的仅仅是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升迁等,并非为了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则不能构成诬告陷害罪。行为人实施了诬告陷害的行为,但是否实现了其目的即他人是否已受到刑事追究,则不影响本罪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