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民事执行的法律后果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9-30
妨害民事执行的后果及构成要件
一、妨害民事执行的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对于妨害民事执行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若构成犯罪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体的妨害民事执行行为包括:
- 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
- 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
- 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打击报复;
- 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
- 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对于有上述行为的单位,人民法院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若构成犯罪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若构成犯罪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妨害执行行为的构成要件
妨害执行行为的构成要件对于正确把握立法精神、准确界定行为范围,甄别实施中复杂多样的妨害执行行为并加以处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前文所述,妨害执行行为应符合以下构成要件:
- 妨害执行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当事人或案外人,也可以是单位;
- 妨害执行行为发生在执行程序进行期间;
- 行为人必须有故意,明知其行为的性质、后果却仍然为之;
- 行为可以是作为的或不作为的,即行为人积极实施了违法行为或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法定义务;
- 必须有妨害执行的行为存在,即行为人实施了能阻碍正常进行的违法行为。
三、民事执行的依据
民事执行的依据是人民法院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具体而言:
- 民事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双方实体权利所作的结论性判定;
- 民事裁定书是人民法院为解决本案程序问题所作的判定,包括财产保全的裁定、先予执行裁定以及对外国法律判决、裁定或国外仲裁机构裁决的承认和执行裁定;
- 民事调解书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一般不发生执行问题,但若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法律义务,则可以作为执行依据。
以上是关于妨害民事执行的后果及构成要件的介绍。妨害民事执行行为将面临罚款、拘留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能会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登录手心律师网免费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