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5-01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都是按照原刑法规定的投机倒把罪予以认定和处罚。然而,随着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复杂多变,该罪的定义已经滞后。为了有力打击广泛存在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将其作为单独罪名加以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工商行政的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伪劣产品包括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产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产品;不合格的产品;失效、变质的产品等。如果不是生产、销售上述实质上的伪劣商品,虽属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但不构成本罪。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法规,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行为表现为四种情况:
只要实施上述其中一种行为便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同时实施多种行为的,也只以一罪论处。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是构成犯罪的要求。
本罪的主体是生产者、销售者。一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要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均能构成该罪。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本罪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故意以“假、劣”冒充“真、好”。本罪多以营利和获取非法利润为目的,但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构成本罪的主观要件。过失不构成本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