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9-22
我国法律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然而,这里所说的事实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常提到的客观事实,而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能够通过证据予以证明的事实。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提供的证据必须被法庭采纳,其次主张的事实必须由该证据所证明。
某著名企业的一名员工因对工作安排不满而冲击了企业领导的办公室,对人力资源经理等管理人员进行了暴力攻击。尽管企业多次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员工仍然无视规定,肆意妄为。因此,企业依照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解除了与该员工的劳动关系。然而,员工随后以非法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提请仲裁,但仲裁失败后又转向法院提起诉讼。尽管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证人和证言,但由于证人与企业存在利害关系,法院拒绝采纳这些证人和证言。最终,企业无奈地败诉。
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明明清楚的事情,在法庭上却不一定能够清楚表达;即使表达清楚了,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法庭的支持。那么为什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甚至有证有据的事实,在法庭上却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呢?
这是因为我国法律一直坚持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而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尽管在正常情况下,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不一致的情况也经常发生。这种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背离现象在民事诉讼中非常常见,也常常在劳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出现,进而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充分有效地运用证据,将客观事实证明为能够被法庭采纳的法律事实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验丰富的律师告诉我们:“打官司实际上是在打证据!”哪一方能够提供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来证明相关事实的存在,哪一方就能够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取得最终的胜诉。相反,即使大家都心知肚明客观事实的确存在,但如果无法用相关证据予以证明,那就无济于事。不仅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甚至可能最终面临败诉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