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26
1.概念
诉讼中财产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确保未来判决能够得以执行,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法院依职权决定,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对争议财产进行限制。
2.适用条件
诉讼中财产保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案件必须是给付之诉,即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
(2)将来的生效判决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主观原因包括当事人转移、毁损、隐匿财物的行为或可能采取这种行为;客观原因主要是指诉讼标的物是易变质、易腐烂的物品,如果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将会造成更大损失。
(3)财产保全发生在民事案件受理后、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前。在一审或二审程序中,如果案件尚未审结,就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如果法院判决已经生效,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但不得申请财产保全。
(4)一般应当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如果当事人未提出申请,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然而,法院一般不会以职权裁定财产保全,因为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法院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错误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担保。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前,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担保金额应当相当于请求保全的数额。如果申请人不提供担保,法院可以驳回申请。如果财产保全错误给申请人造成损失,被申请人可以直接从申请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中得到赔偿。
1.概念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法院不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法律赋予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有权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2.适用条件
(1)申请必须具有给付内容,即申请人将来提起的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
(2)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
(3)申请必须由利害关系人提出。利害关系人是指与被申请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权利受到被申请人侵犯的人。
(4)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如果申请人不提供担保,法院将驳回其诉前财产保全申请。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民诉法适用意见》的规定,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中财产保全都需要缴纳保全费用,并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执行。
诉前财产保全的申请人必须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的15日内提起诉讼,以便通过审判解决与被保全财产相关的争议。如果利害关系人未在15日内起诉,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措施。
根据我国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规定,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在起诉前申请法院采取措施,责令被申请人停止侵犯专利权、商标权或著作权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诉前停止侵权行为",在诉讼法上称为"诉前行为保全"。
根据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修订的《专利法》第61条规定: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在起诉前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行为和财产保全措施。法院在处理此类申请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93至96条和第99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此规定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商标法》第57条和《著作权法》第49条也有类似规定。这些规定确立了我国知识产权法的诉前财产保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