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合同欺诈的无效判定条件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揭密合同欺诈的无效判定条件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7-19

 
341766

欺诈行为的法律界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

  1. 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
  2. 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3. 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
  4. 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欺诈人的故意

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伪事实的故意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故意。

实际生活中,陈述错误事实并不少见。根据行为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行为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认为陈述的错误事实是真实的,即他主观上并没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故意,此时不构成欺诈的主观要件。然而,如何区分行为人是否具有陈述错误事实的故意并非易事,需要从行为人的行为动机、知识经验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去认定。

欺诈行为的实施

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两个方面。

故意陈述错误事实的行为包括将假冒伪劣商品说成质优价廉等。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向他方告知真实情况而故意不告知。大部分国家的法律规定,当行为人有义务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说明、保持沉默时即构成欺诈。我国法律对沉默是否构成欺诈的规定与上述规定相似,例如《产品质量法》第28条规定:销售者在出售某种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的产品时,应当事先向消费者或用户作出说明,否则销售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规定表明在负有说明义务时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另外,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说明义务的行为人也不能保持沉默。

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

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换言之,如果被欺诈人订立合同,那么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

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

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延伸阅读
  1. 债权人实现代位权有什么条件
  2. 附条件的赠与合同所有权归谁,所有权的特征以及如何取得
  3. 书面合同的生效时间
  4. 抵押合同必须办理抵押登记吗
  5. 附条件背书是否无效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欺诈合同可以3倍赔偿吗
  2. 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3.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4. 合同诈骗罪犯罪数额怎样认定
  5. 合同诈骗的常见种类有几种
  6. 构成合同诈骗罪有哪些
  7. 合同诈骗罪是怎么定罪的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