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3-05
撤销是指取消违法行政行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职权撤销和争议撤销两种类型。职权撤销是指有权机关基于法定职权主动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可以由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争议撤销是按照争议程序进行的撤销,是一种法律救济制度。
行政许可撤销指的是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职权依据,对因不具备行政许可条件或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不允许被许可人再从事所许可的特定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撤销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但缺乏统一的理解。行政许可撤销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行政许可撤销是负担性行政行为,即行政机关通过撤销行政许可,剥夺或限制被许可人的权益。
2. 行政许可撤销只能针对已取得的行政许可,即取得行政许可有瑕疵时,才可能面临撤销。
3. 行政许可撤销权只能由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主体或其上级行政机关行使。
4. 引发行政许可撤销的事由具有违法性,即违法行为是引发撤销的原因。
5. 引发行政许可撤销的事由只能发生在行政许可的取得阶段,即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前存在违法事由。
6. 行政许可撤销的程序启动可以由行政机关或利害关系人主动完成。
行政许可撤销具有以下特征:
1. 行政许可撤销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监管权的结果,是对违法取得行政许可行为的一种事后制止和矫正。
2. 行政许可撤销不都是行政处罚,撤销已有的行政许可在性质上不属于行政处罚。
3. 行政许可在被撤销以前其法律效力仍然存在,撤销使行政许可自始失去效力。
4. 行政许可的撤销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应当遵循法定的程序和形式。
长期以来,行政许可撤销缺乏有效的规制,导致政府信誉度下降。对行政许可撤销的适用必须从法律层面上加以约束。
行政许可撤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法定原则:行政许可撤销必须依法进行,不能超越法定职权范围。
2. 公正原则:行政许可撤销应公正、公平、公开进行,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3. 监督原则:行政许可撤销是行政监管的一种手段,应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
4. 救济原则:行政许可撤销的程序启动可以由行政机关或利害关系人主动完成,保障利害关系人的权利救济。
行政许可撤销应当遵循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应当保护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合理信赖,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如确需改变,行政机关应对因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撤销行政许可决定时,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使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撤销的情形可分为"可以"和"应当"两种。可以撤销的情形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超越法定职权、违反法定程序、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应当撤销的情形是指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情况。
行政许可撤销的程序可以由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自行启动,也可以由其上级行政机关启动,还可以由利害关系人启动。具体的撤销程序并未在行政许可法中统一规定,应结合其他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执行。
为了准确区分行政许可撤销与吊销、注销、废止、中止等概念,有必要对其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吊销是对被许可人的一种行政处罚,撤销是对行政许可决定的收回,注销是因特定情形使行政许可失效,中止是暂时收回许可证暂停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活动,变更是对行政许可决定的修改,废止是因形势或法律、法规的变化使行政许可决定不再符合规定。
行政许可撤销的行使应受到法律的控制。如果行政许可撤销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不能予以撤销。对因行政机关原因造成行政许可撤销并损害被许可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进行赔偿。相对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救济。
行政许可撤销是一项具有一定自由裁量空间的权力。为了确保行政机关行使撤销权的边界,满足法治行政的要求,体现行政许可的合理与合法、便民与效能和责任与监督原则,对行政许可撤销应进行一定的法律控制。
首先,需要加强对行政许可撤销程序的法律控制。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涉及时间、空间、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等方面。现代行政法更注重规定严格、规范的程序,对行政权能的制约与限制主要体现在程序性方面。对撤销权的行使来说,程序上的制约应通过身份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告知制度和书面决定的案卷制度等来实现,确保行政许可不会随意被撤销。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行政许可撤销的实体法律规定。现行行政许可法已规定了一些撤销的适用情形,但由于行政许可事项繁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因此,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应尽可能规定引起行政许可撤销的事由,以增强行政相对人行为的可预见性。
任何法律上的救济制度都是为了补救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引起行政救济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原因。为了减少撤销行为给被许可人或社会公众带来的损害,需要通过行政和司法等途径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给受害人提供适当的救济。
行政救济是主要的救济方式,包括行政申诉、检举、控告和行政复议等手段,以矫正和制止行政侵权行为,恢复和补救受损相对人的权益,消除违法或不当行使行政权力所产生的消极后果。相对人可以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上级机关进行申诉、检举、控告或提出复议,以要求行政机关撤销某项行政许可。如果相对人对不应撤销的行政许可的撤销决定不服,也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进行申诉、控告或提出行政复议,并提出补偿或赔偿要求。
此外,司法救济即行政诉讼也是一种重要的救济方式。当被许可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行政许可的撤销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可以通过诉讼向法院提出申请,寻求司法的保障。
总之,行政许可的撤销问题涉及到相对人权利的重要问题,只有在法治行政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我们应加强对行政许可撤销的法律控制,并提供相对人的权利救济,以确保行政许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