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12
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它由该国在特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构成。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些国家用本国货币表示,而有些国家用外国货币表示。在计算时,出口额通常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通常以CIF价格计算。
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全球贸易规模的指标,它是世界各国(地区)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统计国际贸易额时,必须将世界各国(地区)的出口额折算成同一货币后相加。同时,需要特别注意不可以简单地将世界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额相加,而只能将世界各国(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出口就是另一个国家的进口,如果将世界各国(地区)的进出口额相加,会导致重复计算。另外,由于大多数国家(地区)统计出口额时采用FOB价格计算,统计进口额时采用CIF价格计算,CIF价格包含了运费和保险费,所以通过将世界各国(地区)的出口额相加,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
贸易量是指用数量、重量、长度、面积、容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一定时期内贸易规模的指标。通过使用数量来表示贸易规模可以避免商品价格经常变动的缺点。
贸易量的计算需要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以达到不同时期的可比较性。贸易量的计算公式为:以固定年份为基期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贸易量的计算能够准确地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贸易条件指数是以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对比值来表示。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相对上涨,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出口价格相对下跌,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原来减少,该国的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即恶化了。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别进出口商品在整个进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出口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越大,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也越大。而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结构越多样化,就越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相对有利。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别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世界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以及各类别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则逐渐减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情况。它反映了该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或者说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在该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世界贸易的洲别、国别或地区分布情况和商品流向。它通常以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观察和研究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对于了解市场行情的发展变化,认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换关系及密切程度,开拓新的国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一个指标。一般以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占该国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反之则小。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以及国内市场的大小不同,导致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较大差异。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性做法由国际组织或某些国家的商业、学术团体加以规范成文,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准则。
国际贸易惯例本身并不是法律。贸易双方当事人有权在合同中达成不同于惯例规定的贸易条件。然而,许多国家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了国际惯例的效力,尤其是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惯例的约束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际贸易惯例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情况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表示选用某项国际惯例;当事人没有排除对其已知或应知的某项惯例的适用,而该惯例在国际贸易中为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经常遵守。
国际贸易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来源之一。上述惯例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遵守,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熟悉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