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9-08
根据工伤赔偿仲裁管辖规定,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工伤纠纷。如果发生工伤纠纷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那么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
根据现行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一般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如果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那么由向职工发放工资的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处理。根据目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置体制,通常按照行政区划层层划分。
以大连市为例,以前,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需要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争议数额较大、案件比较复杂,或者用人单位在市内四区,且注册资金超过300万元,那么需要到大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给劳动者造成了很多不便。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上述规定作出了不同的规定。首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置不再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立,而是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其次,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都可以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如果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那么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工伤纠纷案件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组成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对于简单的工伤纠纷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处理。对于重大的或者疑难的工伤纠纷案件,仲裁庭可以将案件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仲裁委员会的决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时,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职工,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如果没有法定代理人,由仲裁委员会指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诉书后七日内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应当在作出决定后七日内将申诉书的副本送达被诉人,并组成仲裁庭。如果决定不予受理,应当说明理由。
被诉人应当在收到申诉书副本后十五日内提交答辩书和相关证据。如果被诉人没有按时提交或不提交答辩书,不影响案件的审理。仲裁委员会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的四日前将开庭时间和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如果当事人接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对申诉人按照撤诉处理,对被诉人可以缺席裁决。
仲裁庭在处理工伤纠纷时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和法规。如果调解达成协议,仲裁庭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根据第二十八条规定,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以及证据和证人的信息。
根据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后五日内判断是否符合受理条件,如果符合则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如果不符合则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