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1-28
防卫过当并非独立的罪名,而仅仅表明了防卫行为的性质,并不决定构成何种罪名。刑法中也没有专门的条款规定防卫过当的罪名和相应的法定刑。因此,所谓的"防卫过当罪"并不存在。有些学者主张,在罪名前加上防卫过当的限制,例如"防卫过当过失致死罪"、"防卫过当致人重伤罪"等,以区别于一般犯罪。然而,这种做法缺乏充分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只会增加罪名的表达复杂度。实际上,应根据防卫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和客观危害结果来确定触犯了刑法中哪个条款规定的罪名。例如,如果防卫人的过失导致了不法侵害的重伤或死亡,应分别定为过失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防卫人基于间接故意造成了不法侵害的人身伤害或死亡,应分别定为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防卫过当只是在量刑时应考虑的情节因素之一。
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防卫过当的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然而,刑法并没有明文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减轻处罚,什么情况下可以免除处罚。
根据司法实践,对于防卫过当行为裁量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情况:
对于犯有防卫过当罪的人,应根据刑法中相关条款进行正确适用,依法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审判实践,对于防卫过当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况,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应按照刑法第235条和第233条规定的相应量刑幅度减轻处罚。如果符合缓刑条件,可以适用缓刑。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应免除处罚。对于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情况,应按照刑法第234条和第232条规定的相应量刑幅度减轻处罚。如果符合缓刑条件,可以适用缓刑。如果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应免除处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防卫行为虽然造成了重大损害,但客观事实能够证明防卫人主观上确实没有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无法抗拒或无法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属于意外事件,不应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防卫过当行为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原因是,防卫过当的防卫人主观上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动机,其主观恶性较小,其客观上是在进行防卫的前提下造成的损害结果,因此只应对造成的重大损害承担刑事责任。防卫过当的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较一般犯罪的危害性较小。刑法对防卫过当的处罚原则体现了罪行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审判实践,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应根据案件的具体事实和情节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是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一般来说,对于防卫过当致人轻伤的情况,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如果符合缓刑条件,可以适用缓刑。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除刑事处罚。
然而,对于减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以及如何减轻处罚的问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综上所述,研究防卫过当问题是为了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鼓励公民勇于同不法侵害者作斗争的角度出发,能够提高公民与不法侵害者斗争的积极性,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