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9-29
1. 起诉状副本的送达
在开庭前,需要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2. 通知提供证据的相关情形
通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证据的相关情况。
3. 通知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地点
使用传票和通知书,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提前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4. 召开庭前会议
在开庭之前,可以召开庭前会议。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听取意见。
1. 庭前会议的情形
庭前会议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召开:
2. 庭前会议针对的问题
在庭前会议中,审判人员可以就以下问题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并听取意见:
3. 庭前会议的程序
在召开庭前会议时,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是否有异议。对于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对于无异议的证据,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如果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可以进行调解。庭前会议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
1. 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
在庭前准备阶段,需要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2. 起诉书的送达
起诉书需要送达给被告,并告知其有权委托辩护人,享有辩护权利。
3. 通知检察院
将开庭的时间和地点通知检察院。
4. 传唤当事人和通知其他诉讼参加人
需要传唤当事人,并通知其他诉讼参加人。
5. 决定是否公开审理
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公开审理。
6. 决定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审理
根据情况决定适用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审理。
1. 审判长的行为
审判长需要查明当事人,并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名单;告知是否申请回避。
2. 公诉人的行为
公诉人需要宣读起诉书;当事人对起诉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向被告人发问。
3. 证人的作证
证人需要作证。
4. 证物的出示和法庭调查
公诉人和辩护人需要出示证物,并进行法庭调查。
5. 休庭和调查核实证据
根据情况,可以休庭,调查核实证据。经合议庭同意,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
6. 法庭辩论
进行法庭辩论。
7. 审判长宣布辩论终结和被告人的最后陈述
审判长宣布辩论终结,被告人作最后陈述。
8. 休庭
进行休庭。
公诉人需要充分考虑案情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并尽可能做好证据的固定工作。必要时,应重新讯问被告人和询问证人,稳定口供和证人证言,或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在出庭前,要充分估计被告人在庭上翻供或证人推翻原证言的可能性,并研究相应的对策,强化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以在庭审中争取主动。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机关应当将使用其证言作为证据的证人名单移送人民法院,以便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对于经人民法院通知而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公诉人应当宣读。该笔录具有与证人当庭口头陈述同等的法律效力。
证明犯罪是出庭公诉的核心工作。公诉人在出庭前应重点做好举证和质证的准备工作。检察长要加强对制定举证计划和质证方案的领导,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要亲自审查公诉人制定的举证计划和质证方案,以保证出庭公诉的质量。
根据《公诉人出庭行为规范全文》的规定,公诉人在出庭前应进一步熟悉案情,研究与本案有关的法律政策问题以及审判中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认真做好出庭预案,熟悉讯问、询问、举证、质证和答辩提纲。公诉人在出庭支持公诉时应备齐出庭所需的案件卷宗、出庭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示证所需的设备。此外,公诉人在出庭支持公诉时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要求着装,佩戴胸徽和制式领带,保持仪表整洁,举止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