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4-01-11
一些企业在核算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时,存在违规行为。他们将能够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直接计入,或者将应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按规定进行合理的分摊。比如,在“材料采购”账户中,只核算购入材料的买价,将应计入购入材料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采购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账户。又比如,购入材料发生的运杂费,不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而全部计入某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加大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减少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这样的操作导致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核算不实。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用制度所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一旦选用的方法确定,年度内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存在随意变更计价方法的问题,这样做导致会计指标前后各期口径不一致,人为调节生产或销售成本,调节当期利润。比如,某企业某年选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商品购进价格上扬时,改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成本,购进价格下降时再用先进先出法,使该商品在一年内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交替使用,人为地调节利润。
企业在仓储保管中,由于材料品种多、规格型号复杂,收发次数频繁,难免会发生差错,自然损耗、损毁和被盗等问题也可能发生。因此,企业应在年终时对各种材料进行实地盘点,并将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核对。对于材料盘盈和盘亏,应查明原因,并按照规定进行转账处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利用不正确处理盘盈或盘亏的手法,以调节利润。有的企业只列报和处理材料盘亏,而对材料盘盈隐匿不报和不作转账处理,以压低利润。相反,有的企业只对材料盘盈作转账处理,而对材料盘亏留待下年度处理,以争取多实现一部分利润。还有的企业随意转账,将盘盈材料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或将盘盈盘亏与物资储备中发生的非常损失或溢出金额相互冲销,不转出相应的“进项税额”,以增加增值税的抵扣数。
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材料时,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转销其毁损价值。然而,有些企业为了掩盖不景气的经营状况,采取虚盈实亏的手法。他们不列表呈报已经查明的毁损材料,使其损失价值仍潜藏在材料成本中。比如,某家专门生产毛线的企业在年终进行财产清查时,发现库房的许多库存毛线因质量原因发生霉烂、虫蛀,损失价值达60万元。企业在预计全年收支情况后,发现如果列报毁损,企业就会由盈利转为亏损。为了避免亏损,该企业不列报毁损材料,实物仍留存在仓库不作处理,年终将帐面数额结转到下年度。这样的结果既使企业当年形成虚盈实亏,又为以后年度埋藏了潜在的亏损因素。
为了给职工搞额外收入或进行非法支出,有些企业设立了帐外物资“小金库”。他们将帐内一定比例的物资材料移到帐外,作为随时可供自己调用的物资“蓄水池”。主要手法包括:
例如,某企业的车间和管理部门领料,实物以领取为耗用,将领取的材料物资不用或少用,但在帐务处理中依据领料单将领取的材料物资全部计入成本费用帐户。由此形成的大量帐外材料物资既不作退库处理,也不作盘盈入账,而是将其卖出,获取的价款存入“小金库”,以便给职工购买生活用品或以发放奖金的名义直接发放现金。
保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与车间人员勾结,进行涂改帐目、盗窃财物,或虚报和夸大损失。他们将报损材料转移或贪污私分,冒领或使用假领料单和发料单盗窃物资,或盗窃财产物资。这样做既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破坏了财务纪律。
根据国家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之间以生产资料串换生活资料或以生产资料对换其他生产资料等行为,都应视同销售,进行购进和销售帐务处理,并计算相关税金。然而,有些企业在这种非货币性交易中,不结算,不走帐,以偷逃流转税、虚减销售收入,隐瞒利润。例如,某企业为一汽车生产厂家,将自己生产的汽车与一机床厂生产的机床进行易货贸易,该企业财务人员不作帐务处理,两种商品之间通过协商不存在差价问题。
企业为了逃避所得税,虚减利润,采用办理假出库手续,虚列材料费用,人为提高产品成本。例如,某企业在年终车间办理领料手续,填制领料单,而实际上未领料。车间成本核算员根据领料单填写的用途,以产品生产用料和车间维修用料为名,分别作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帐务处理。年终时,再以少保留在产品成本、多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舞弊方式,将虚增的产品成本转入销售成本,相应地虚减利润总额。
根据财会制度的规定,对于月末已收到的购入材料(但发票帐单未到),应暂估入库进行帐务处理,待下月初再用红字冲回。然而,有些企业对于收到的这部分材料,月末不作帐务处理,导致帐实不符。
为了控制超额利润,一些企业从隐匿收入和虚增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作弊,人为提高材料成本差异率,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其中,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是常见的作弊手段。例如,某企业为了逃避所得税,采用提高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手段。该企业全年产品生产领用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平均每月3000万元,每月应计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在95-12.8%之间。经过调整,每月人为差异率都比应计差异率提高1.5%。全年多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超过500万元。
与提高成本差异率相反,有些企业为了完成承包任务,人为地压低材料成本差异率,降低成本,虚增销售利润,实现承包任务。
根据财会制度规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时,计划价格通常以不高于或不低于实际价格的10%为宜。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利润,故意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材料的计划价格,甚至对已制订的接近实际价格的计划价格,有意大幅度地上调或下压。从而人为地调整“材料成本差异”帐户余额,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产品总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否正确,将决定着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真实性。一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常常在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上做手脚。他们有意多折合或少折合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或多计或少计在产品的加工程度等,以调节生产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
有的企业采取“调包计”的方法,将采购或库存商品进行调换,以次等品换优等品,以廉价物品换贵重物品,以劣质商品换优质商品,以旧商品换新商品,以坏商品换好商品。他们有计划、有预谋地对不同商品产品进行串档串规,混淆不同批次、不同型号、不同产地、不同价格的物资,偷梁换柱,以达到其违法乱纪的目的。
企业对低值易耗品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次摊法、五五摊销法进行核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核算,一经采用即不得自行变更。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往往随意更换既定摊销法,违规核算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
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有时会改变包装物的核算方法。这种行为会导致产品成本的虚增或虚减,从而影响利润的计算。
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材料时,有关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接受贿赂和回扣等。他们与受托加工单位合谋,按照其出具的加工费用结算单和发票,默认违反合同规定多计算的加工费用和运杂费。受托单位加工完毕后的剩余材料也不予回收,而将其价值全部计入加工完成材料的实际成本。
企业为了近期利益,有时会通过多结转或少结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销售成本,使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人为转移。例如,某企业根据销售合同于12月份发出价款为100万元的商品,合同约定该批商品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分三期收款,发出商品时收取货款的20%,以后两期各收取40%。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按规定,第一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为40万×20%=8万元,但企业却人为结转5万元。由于故意少结转当期销售成本3万元,从而使该期虚增产品销售利润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