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10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包括: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因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欠钱跑路行为本身没有实施诈骗行为,因此不构成诈骗罪。
欠钱跑路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然而,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使用了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非法经济利益,但其侵犯的客体并不仅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和儿童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判断欠款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区分民间借贷纠纷和诈骗罪。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款项。如果行为人以虚构事实骗取他人款项后携款潜逃或挥霍,涉嫌诈骗罪;而正当的借贷关系中,债务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因客观原因导致不能按期偿还,属于民事纠纷案件,只需承担民事偿还责任。
具体区别如下:
一、借款人与贷借人在借贷时的相互关系。民间借贷关系通常发生在相互了解、相互往来的亲友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诈骗往往发生在双方相识不久,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对方信任。
二、发生借贷关系的原因。正常的借贷关系是因为借款人遇到困难,才向他人借贷。而以借贷为名实施诈骗的行为往往伴随着虚假困难事实的编造,或以高利息等利益为诱骗。
三、借款人是否愿意归还及不能按期归还的原因。正当的借贷关系中,借款人承认借贷关系,并表示会设法归还。即使不能按期归还,通常是因为遇到了无法控制的客观困难。而以借贷为名诈骗财物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挥霍或赌博,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愿。
总之,对于欠款而无力偿还的情况,应与借款人进行协商解决,避免产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