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4-12-31
在司法实践中,申诉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实体上的不公正和程序上的不公开问题。实体上的不公正表现为检察机关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违背有错必纠的原则,选择性地不纠正错误。而程序上的不公开则表现为执行公开审查制度不够,办案缺乏透明度,复查结论缺乏说服力。
一些申诉人对申诉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或者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一旦结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认为检察机关执法不公,并继续申诉。
申诉案件办结后,善后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必要的保护,进而引起当事人不愿意息诉。此外,一些办案人员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事人不愿意息诉。因此,做好申诉人的息诉善后工作对于维护司法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至关重要。
申诉案件办理过程中,基层检察院受地域和级别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对判决书进行肤浅的审查,调卷阅卷受到限制,无法审查案卷的证据和事实材料,也就无法对申诉人作出更具说服力的审查结论。这是申诉人不断申诉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会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同时使申诉人感到疲惫。
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对申诉案件规定申诉时效,但是否需要规定申诉时效限制呢?如果需要规定,申诉时效应该从何时起算,期间应该多长比较合适呢?
首先,规定申诉时效并不是限制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而是对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进行明确化和具体化,更有利于检察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对申诉案件的复查和调查,确保真正的错案得到纠正,正确的判决和决定得到维持。
其次,规定申诉时效可以使当事人更加及时有效地行使申诉权利。如果当事人在规定的申诉时效内不行使权利,可以视为当事人已放弃了这一权利。当然,如果由于意外原因使当事人无法行使申诉权利,可以视为申诉时效的中断,待原因消除后继续计算。
最后,规定申诉时效有助于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地复查申诉案件,彻底查清案件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记忆会淡漠,有关人员可能会去世,现场情况可能会改变,视听资料可能会失效等,这些都会给复查申诉案件带来困难,而且时间越长,证据的客观性丧失越多,困难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