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7-26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保险法》第64条明确规定,在被保险人死亡后,若没有指定受益人或出现法定情形,保险赔偿金将作为遗产。然而,其他法律和法规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归属并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财物债权等。第四条规定,若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可将死者生前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作为遗产。根据法律对死亡赔偿金的规定分析,它既不是对死者财产损失的赔偿,也不是对死者生命的赔偿。因此,死亡赔偿金不应被视为死者的遗产。死亡赔偿金的目的是对死者近亲属因失去亲人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进行补偿,不包括其他损害的赔偿。
交通事故死亡后获得的死亡补偿金虽不属于死者的遗产,但实践中通常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由死者的继承人依法继承。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死者死亡后,若其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权,则视为接受继承,因此遗产在死者死亡后即转为继承人的共有财产。
工伤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权利人为死者的近亲属,其内容是对死者家庭整体预期收入损失的赔偿,性质为财产损害赔偿,而非精神损害赔偿。
工伤死亡赔偿金是基于死者的死亡,对死者近亲属所支付的赔偿。接受赔偿的主体是死者的近亲属,而非死者本人。因此,死亡赔偿金不属于死者的遗产,不能按照《继承法》第十三条确定的遗产分配原则进行分割,而应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和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合理分配。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 丧葬补助金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
(二)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给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三)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个月至60个月。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与工伤职工相同的待遇。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与工伤职工相同的待遇。
工亡赔偿金的分配是指工亡职工的亲属在与工亡职工单位协商获得工亡赔偿金后,对工亡赔偿金进行分配。
(一) 工伤死亡赔偿金各部分的性质:丧葬补助金用于工亡职工的丧葬支出,因此无需在工亡职工亲属之间进行分配。供养亲属抚恤金是按月发放给工亡职工生前供养的亲属的生活补助金,因此也不存在分配的问题。然而,由于供养亲属抚恤金是工亡职工单位与工亡职工协商赔偿的结果,一次性给予供养亲属抚恤金后,工亡职工亲属不再提出额外要求。因此,对于供养亲属抚恤金,需要根据规定计算各自的份额。
关键问题在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性质。有人认为工亡补偿金是对工亡职工未能获得的收入进行补偿,具有财产性质,可按照继承法规定由继承人继承。然而,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赔偿标准是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个月至60个月。按照这种观点,假设没有工伤事故,所有工亡职工只能再活4-5年吗?因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不具有遗产的性质。
供养亲属抚恤金是按月支付给工亡职工生前供养亲属的生活补助金,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则是一次性支付给工亡职工直系亲属的补助金。因此,供养亲属抚恤金仅仅是对工亡职工生前供养亲属的物质补偿,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对工亡职工直系亲属的物质补偿,更是对其失去亲人的一种精神抚慰。因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定,在第一顺序继承人之间进行平均分配,毕竟对于近亲属来说,失去亲人所带来的精神痛苦是相似的。
(二) 工伤死亡赔偿金的分配:在工亡赔偿金规定笼统且未明确享受对象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工亡赔偿金分配争议。为此,在分配工亡赔偿金之前,应先扣除丧葬费。然后,根据依法计算的抚恤金和工亡补助金的比例,来分割供养亲属抚恤金与工亡补助金。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死亡赔偿金的归属和分配有着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