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8-03
肇事逃逸一般指驾驶人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故意驾驶或遗弃车辆逃离现场并隐藏的行为,以逃避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属于情节加重犯,其刑罚较为严重。
根据刑法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行为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肇事逃逸行为属于情节加重犯,刑罚较为严厉。
通常情况下,交通肇事罪构成需要至少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然而,根据司法解释,若肇事者致使一人以上重伤,并负主要或全部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对于构成犯罪的情况,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若肇事者积极赔偿损失,可能会获得较轻的刑罚。
判断肇事逃逸行为是否成立,需要考虑主观和客观要件:
1. 主观要件:即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采取的行为。包括逃避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的追究。若没有法定事由或正当理由离开事故现场,应推定为逃避法律追究。
2. 客观要件:即在接受公安机关处理之前,驾驶肇事车辆或遗弃肇事车辆后逃离现场。一般情况下,逃离事故现场即可成立。事故现场不仅包括交通事故发生地,还包括与事故发生地有紧密联系的空间,如警方指定的等候处理地点等。在判断是否属于逃离事故现场时,应特别注意逃逸行为与肇事行为在时空上的连贯性。若肇事者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定义务后逃离现场,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综上所述,肇事逃逸行为已经构成事实,即使自首也无法改变其逃逸的性质。一般情况下,肇事逃逸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若您对法律问题仍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律师获取帮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