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1-30
在承包和发包的关系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常见问题。这种不对称导致了履约纠纷的发生,进而引起了工程款的拖欠。
工程款的欠缺往往源于双方对工程款数额的意见不一致,而工程款数额与工程的质量、工期和签证等情况密切相关。例如,如果工程存在质量缺陷,承包人应承担修复费用;如果工程交付延迟,承包人应支付逾期交工违约金;如果工程质量不合格,发包人可以拒绝支付款项;如果签证工作不力,可能导致承包人无法获得索赔。在无法解决争议的情况下,委托鉴定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结论将直接决定工程款的增减。因此,解决质量、工期等争议是解决工程款欠缺问题的前提。
在工程款清欠过程中,承包人常常面临缺乏有力手段的困境。
政府工程的资金来自财政拨款,发包人与投资者是分离的。即使出现拨款迟延,发包人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开发商有权将工程抵押或房产预售,承包人很难掌控和制止这些行为。在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承包人想要与发包人平等谈判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合同法》第286条规定了承包人的法定优先权,但也存在各种限制。提起诉讼是最后的手段,但它的时间长、程序繁琐,迟到的正义并不真正是正义。因此,缺乏有力清欠手段导致了屡清屡欠、清老欠新的情况。
国家在工程款清欠问题上的干预力度不够。
《建筑法》规定,领取施工许可证的条件之一是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然而,大量的欠款事实表明,法律在这方面形同虚设。尽管各界人士呼吁政府强制实行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和建立工程款划拨备案机制,但这些呼吁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缺乏实质性的行动。行政机关应当公布失信开发商名单,并对其不予办理立项和开工等手续,但实际上违规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