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30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这类人身损害案件的赔偿或补偿问题。
原告李某与靳某、董某等人共同投资成立了鑫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下称鑫安公司),但该公司未参加工伤保险。2010年11月,李某驾驶公司轿车与董某、靳某三人去山西办理公司业务,在途中与一辆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董某死亡,李某和靳某受重伤。交警认定李某负有事故次要责任。随后,李某起诉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李某损失的部分金额,而剩余30%的损失李某要求鑫安公司赔付。
本案涉及的是原告因公外出遭遇机动车交通事故引发工伤,同时存在第三人侵权因素,造成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与工伤事故责任的竞合。在事故发生后,原告首先向侵权人主张权利并获得部分赔偿。虽然对于原告是否能够获得工伤待遇和侵权双重赔偿,学界及实务界存在分歧意见,但对于受害人主张差额部分的赔偿权利并无异议。鉴于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本案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即原告应提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之诉。
首先,本案涉及的交通事故已经经过人民法院审理终结,各方责任已确定。由于原告与被告均属于事故一方,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内部赔偿问题,与交通事故的另一方无关。被告单位的车辆是在原告直接操纵下与对方发生事故,相对于原告而言,被告对事故的发生没有责任。因此,原告选择起诉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无法实现诉讼目的。
其次,工伤补偿与侵权赔偿虽然源于同一行为,但两者的法律性质不同,赔偿的法律基础不同,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也不同。工伤补偿基于劳动关系,依据劳动法律的相关规定,劳动者从劳动保险机构获得经济补偿;而交通事故赔偿是交通事故受害人基于交通事故责任方的民事侵权行为获得的赔偿。换言之,如果主张工伤保险待遇请求权,责任人是劳动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承担的是社会保险责任,属于公法领域;如果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赔偿责任人是第三人,承担的是民事侵权责任,属于私法领域。
最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案件,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虽然鑫安公司未参加工伤保险,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原告可以要求公司按照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