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11-19
知识产权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相比更为复杂,尤其在赔偿数额的计算方面更为特殊。
理论上,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应适用我国一般民事赔偿原则,即采用"填平原则",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基本无法得到充分实施,这是由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所导致的。
知识产权赔偿的计算一般采取三种方式:
然而,这两种计算方式在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侵权人很少会主动交出账本,如实交代自己因侵权获得的收益。法院也无法强制要求被告提供账本,因此无法准确得知被告因侵权获得了多少收益。
其次,存在被告刚开始侵权、还未获得利益甚至出现负收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赔偿计算呢?
第二种计算方式似乎可以通过原告提供自己的账本来证明因被告侵权而导致的损失。然而,如何证明原告的收益减少正是由于被告的侵权行为所致呢?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产品销售很旺盛,销量反而增加,这又如何计算呢?
鉴于前两种计算方式的问题,法律规定了第三种方式:法定赔偿。在无法计算的情况下,法官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范围直接判决赔偿。然而,这一范围仅限于最高赔偿额,一般为五十万元。因此,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往往较低,赔偿二十万元已属较高。因此,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判决的赔偿数额往往无法弥补原告(被侵权人)的实际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