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的法律解读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1-02
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对一起案件的审判评析
基本案情
2007年4月1日晚下晚读后,韦xx被班x况和黄xx殴打,韦xx起意报复。下晚自习后韦xx到其叔韦廷生的房间内拿得一把小刀,到校内寻找班x况、黄xx。当韦见到黄xx后,即持刀朝黄的身上乱捅,刺中黄的背部、胸部等处。其中一刀刺中黄xx右心室,导致黄xx心脏破裂死亡。
控辩意见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韦xx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提请依法惩处。被告人韦xx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无异议,但辩称其行为是故意伤害而非故意杀人。其辩护人认为:1. 韦xx的行为虽然造成黄xx死亡的后果,但其主观上没有杀人的故意,不应以故意杀人定罪处罚。2. 韦xx犯罪后没有逃跑,其没有到公安机关投案是因为受到老师的控制不能前往。被公安机关传唤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3. 韦xx犯罪时年龄未满18周岁,依法应从轻或减轻处罚。4. 韦xx的亲属在案发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处理死者后事并赔偿经济损失,应当从轻处罚。
审判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韦xx因被他人殴打而产生怨恨、报复的心理,持刀将他人捅伤致死。根据案件的起因、案发前是否有预谋杀人的故意和准备、被告人选择使用的犯罪工具、被告人伤害的部位和行为有无节制、被告人作案的时间、地点、环境、被告人犯案后的表现、被告人的一贯表现、被害人的死因等因素,被告人韦xx不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主观故意,不具备故意杀人犯罪的主观要件。因此,对韦xx的行为性质,应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韦xx犯故意杀人罪定性不当,应予纠正。被告人韦xx伤人后即向韦廷生讲述伤人事实和经过,事发后虽然没有投案的意思表示,但其已向韦廷生陈述伤人的事实,事后没有逃跑,一直在韦廷生的宿舍等候处理。根据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视为自首,依法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被告人韦xx犯罪时年龄未满18周岁,被害人黄xx事前参与殴打韦xx,对该案发生的原因有一定过错。同时,案发后,被告亲属积极处理死者后事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可视为韦xx赔偿,可对韦xx酌情从轻处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凤山县法院作出如下判决:犯罪人韦xx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评析
一、如何应定本案被告人行为的性质故意杀人罪既遂与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混淆,区别这两罪的关键就在于两罪犯罪故意内容不同。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内容是剥夺他人生命,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故意伤害罪的故意内容只是要损害他人身体,并非剥夺他人生命。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从案件的起因看,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并无深仇大恨或积怨很深,而是由于当日发生口角引起小磨擦,被告人因一时冲动行之以报复才发生本案。被告人动辄行凶杀人的犯罪动机很小,杀人的可能性不大。2. 被告人没有预谋杀人的故意和准备。事前,其没有预谋策划,没有事前准备好作案工具,没有特意设定作案时间、地点,而是随机而动。预谋杀人的,一般都是经过周密准备,选择最能致人死命的工具、最佳的作案时间和地点等;而伤害案件,一般不需要做上述这方面的准备。3. 被告人选择使用的犯罪工具是一把小刀,其杀伤力有限,不是首选的凶器。被告人伤害的部位和行为有节制,刺对要害部位的那一刀应该可以判定是在运动过程中顺手打击所致。4. 被告人作案的时间、地点、环境是在校园内,公开杀人,对一个刚满15周岁的少年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被告人在行凶时没有心理防范,这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5. 被告人在案发后没有继续追赶被害人,而是离去向其叔讲述伤人事实,表明其报复伤人的目的已经达到,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希望求助于大人解决处理。这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综合以上分析,被告人韦xx不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主观故意,不具备故意杀人犯罪的主观要件。因此,对韦xx的行为性质,应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