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案件中的民事赔偿问题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4-24
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主体的确定问题
引言
发生交通事故后,受害人需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多种方式进行索赔。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确定民事赔偿主体,即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通常情况下,肇事司机作为事故直接当事人成为民事赔偿主体。然而,实际情况中,事故直接当事人与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并不总是一致。本文将探讨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主体的确定问题。
法律规定和定义的不足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中并未对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主体进行概括和界定。《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均未明确规定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主体。通常认为,民事赔偿主体是指对造成受害人人身损害的交通事故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和定义并未提供实用的确定民事赔偿主体的标准。
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探讨
《道路交通安全法》曾在第七十一条规定了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的民事责任承担规定。然而,该条被删除的原因是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时责任的确定比较复杂,需要根据民法的相关规定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因此,无论是立法上还是实务上,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主体问题都是复杂的。最高人民法院近年颁布的司法解释涉及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主体的问题。这些解释将对车辆的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归属综合考虑,作为认定交通事故民事赔偿责任主体的标准。运行支配权是指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而运行利益归属是指从车辆运行中获得的利益。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初步确定民事赔偿主体为“谁(对车辆)支配、受益,谁承担责任”。然而,这种认识存在局限,无法涵盖所有情形,只能作为一个大体的把握标准。
确定民事赔偿主体的复杂性
确定民事赔偿主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非法律专业人士难以确定时,受害人应将与交通事故相关的主体列为民事赔偿主体,并由法院来确定,以获得最大可能的赔偿。例如,非经许可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事务,如在马路上晒玉米影响车辆运行造成交通事故,就不能套用“谁支配、受益,谁承担责任”的标准。尽管晒玉米人不可能对车辆进行支配和受益,但由于其影响道路正常通行,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一定责任,也应作为民事赔偿主体。
结论
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主体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前的法律规定和定义并未提供明确的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初步以“谁(对车辆)支配、受益,谁承担责任”作为把握标准。然而,这种认识存在局限,无法涵盖所有情形。在确定民事赔偿主体时,受害人应将与交通事故相关的主体列为可能的赔偿主体,并由法院来确定最终的赔偿责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