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12
2009年底,甲因经营需要资金,计划向朋友刘某借款15万元。然而,由于刘某手头紧张,他介绍甲向他的朋友李某借款。于是,甲和李某于2010年2月2日达成了借款协议。协议约定甲向李某借款15万元,月息1分,期限为3个月,并由刘某作为担保人。然而,由于李某资金紧张,款项迟迟未能支付。直到2010年底,李某才凑齐15万元。然而,甲在这时已不再需要资金,并告知李某不需要借款。随后,借款协议的事情就不了了之。然而,到了2012年1月,李某突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偿还借款并支付约定的利息。那么,仅仅达成借款协议是否意味着需要偿还借款呢?
甲与李某之间达成的借款协议属于民间借贷,符合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应被认定为合法有效。然而,该协议并未实际履行,因此不会产生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由于李某未按照协议约定支付款项,未履行支付借款的义务,因此他无法获得要求甲偿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权利。因此,尽管该借款协议合法有效,但李某要求返还款项和支付利息等诉求,必须建立在该协议已实际履行的基础之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如果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那么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将承担不利后果。因此,对于李某的诉讼请求,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已实际履行,他的诉求将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借款合同纠纷的知识,我们为您推荐以下内容:
借款合同一般包括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内容。具体的合同内容应根据双方的协商达成一致。
如果合同中关于还款期限的约定不明确,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释。一般来说,根据借款人和出借人的交易习惯以及实际情况,可以确定还款期限。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短期资金借贷活动。这种借贷活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满足短期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