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2-22
贷款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及构成要件
一、贷款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贷款诈骗案件应予立案追究。根据《刑法》第193条的规定,犯贷款诈骗罪的,根据数额的大小,将分别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具体罚则为: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
二、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 客体要件:贷款诈骗罪的客体是双重的。一方面,侵犯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提供的货币资金,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进行还本付息。贷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贷款诈骗行为不仅侵犯了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还破坏了金融秩序的稳定。2. 客观要件:贷款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以及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行为。3. 主体要件: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之提供帮助的,应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论处。串通是指在实施诈骗前或在诈骗的过程中,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共同商量或策划,为之提供帮助的行为。4. 主观要件:贷款诈骗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或转移隐匿都不影响本罪的构成。若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其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按犯罪处理。
三、贷款诈骗罪的司法执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一定情形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具体情形包括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肆意挥霍骗取资金、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等。根据法律规定,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究。贷款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2万元、5万元和20万元。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法院将进行定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