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27
2000年至2003年,我院受理执行商业仲裁裁决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涉及商品房买卖和银行消费借贷领域。其中,涉及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仲裁案件占33%,银行消费借贷占67%。被执行人提出执行异议的比例较高,但得到法院支持的案件极少。
1. 社会经济组织力量的增强导致商业仲裁案件增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组织力量的增强,商业仲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一些比较规范、行业组织较成熟的行业中,商业仲裁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空间。加入WTO后,我国选择商业仲裁作为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2. 仲裁双方签约地位不对称导致仲裁纠纷增多。在商品房买卖和银行消费借贷等行业中,由于合同相对人往往是单个自然人,他们往往将仲裁条款加入合同中,导致仲裁条款选择时地位不对称,违反了当事人自愿参与的原则。
3. 自觉执行仲裁的意识淡薄导致裁决进入强制执行的情形增多。目前,我国民众对生效法院裁判文书的自觉执行率较低,商业仲裁裁决要求当事人自觉执行更为困难。因此,申请强制执行商业仲裁的案件呈大量上升的趋势。
4. 当事人对仲裁程序缺乏充分认识导致执行异议增加。在商业仲裁裁决执行案件中,许多当事人对仲裁程序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商业仲裁的权威裁判权力。在订立商业合同过程中,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不以为然,导致对仲裁条款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生纠纷,对方诉诸仲裁,往往根本不参与答辩,丧失了保护自己权益的机会。
我国商业仲裁裁决的权威性不足,主要原因有:
1. 商业仲裁机构的行业依附性导致缺乏独立性。我国商业仲裁机构建立时间较短,依附性严重,影响了商业仲裁的权威性。商业仲裁机构对仲裁员的遴选程序和原则不够规范,缺乏专业、权威的仲裁组织。
2. 法律对商业仲裁的规定不够完善。法律对商业仲裁机构的组织程序和仲裁规则的规定不够详细,影响了商业仲裁的权威性。一些仲裁裁决制作粗糙,程序随意,严重影响当事人对仲裁裁决的信任。
3. 民事诉讼法赋予执行法院过多的自由裁量空间。商业仲裁是为了弥补诉讼制度成本过高的压力,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商业仲裁的限制过多,赋予执行法院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事由过多。这导致商业仲裁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为充分发挥商业仲裁的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确立商业仲裁的替代性地位原则。赋予商业仲裁终局裁决的效力,将商业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同时,商业仲裁机构应享有一定的独立性地位。
2. 规范撤销和不予执行商业仲裁裁决的程序。限定撤销和不予执行的事由,将监督重点放在仲裁程序上。修改法律规定,限制撤销和不予执行的事由的适用范围。
3. 加强对商业仲裁机构的监督和规范。建立专业、权威的商业仲裁机构,吸引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参与,提高商业仲裁的权威性。
4. 限定审查不予执行商业仲裁裁决的主体。将审查权交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行使,保证司法监督的严肃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