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8 更新时间:2024-07-17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立案后不会通知被告,而是会及时通知报案人。公安机关应当在立案后的7天内,依据相关规定,对已立案的刑事案件进行全面、客观的侦查,收集和调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证据材料。
立案必须基于一定的事实材料,但仅有事实材料并不能立即进行立案。只有当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符合立案的条件时,才能正确、及时、合法地立案。
立案的条件是指刑事案件成立并开始进行刑事追究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准确把握立案的条件是解决是否应当立案问题的关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应当立案。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不予立案,并且通知控告人不立案的原因。控告人如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根据这一规定,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犯罪事实,即事实条件;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法律条件。
事实条件指的是客观上存在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犯罪事实存在,就不会有立案的问题。事实条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法律条件指的是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是立案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只有当存在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时,才具备立案的价值。只有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虽有犯罪事实发生,但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均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凡犯罪行为人具有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之一的,就不应当立案。
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的两个条件。司法机关办理立案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条件,以保证立案的正确性。然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只是原则性规定,适用于所有刑事案件。具体到某个刑事案件是否应当立案,还必须结合刑法分则规定的该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来确定。
刑事诉讼法将立案规定为刑事诉讼的开始和必经程序,对于保证刑事诉讼的正确进行和刑事诉讼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及时地作出立案决定并开展侦查或调查活动,可以及时揭露、证实和惩罚犯罪,有效地与犯罪分子进行斗争。因此,正确地运用和执行立案程序,能够保证一切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及时受到应有的刑事追究。
正确、及时地立案是对犯罪行为的受害单位或公民控告犯罪的正义要求的支持,是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有力保护。同时,正确执行立案程序,严格把握立案的法定条件,可以保证无辜的公民不受刑事追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立案是司法统计的重要内容。正确地执行立案程序,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刑事案件的发案情况,分析研究某地某时犯罪的动向、特点和规律,总结工作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更有效地与犯罪行为进行斗争。
为了统一执行国家的刑事法律,正确把握立案的条件,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各自管辖的刑事案件分别或联合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立案标准。对于自诉案件,除了应当具备公诉案件的立案条件外,还应当具备属于刑事自诉案件范围、属于该人民法院管辖、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以及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