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和挑战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和挑战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7-10

 
318604

引言

为适应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中,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核心问题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改革民事审判方式应从调整诉讼结构模式入手,特别是调整诉讼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证据制度作为诉讼结构模式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诉讼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证据制度改革

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证据制度改革简述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旨在通过改变陈旧的诉讼观念和习惯做法,保障公正裁判,提高办案效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审判机制。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法院系统开展了审判方式改革,以保障公正裁决为目标,强化庭审功能、当事人举证和合议庭职责。新民诉法的颁布进一步强调了举证制度,通过辩论式审判方式,使当事人在法官指导下当庭陈述、举证、质证、认证、辩论和裁判。这表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证据制度改革密切相关,实质上是证据制度的改革。

二、证据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证据制度改革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地位,涉及以下内容:1.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承担证明责任;2.当事人未履行举证责任的后果;3.当事人是否有权参与审查法庭所用证据和陈述意见;4.提供证言的人应如何提供证言;5.持有证据的单位和个人如何处理司法机关调取证据的要求。证据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和完善不合时宜的习惯做法和陈旧诉讼观念,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强化庭审功能,公开审查核实证据,以及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证据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促进廉政建设,调动当事人行使诉权的积极性,并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证据制度改革的现状考查和实际运用

一、举证和举证责任

举证是诉讼活动中重要的行为,指当事人在法庭上向法庭提供证据材料并进行说明、展示和论述证据的诉讼行为。举证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用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各国的民事诉讼法普遍引入了举证制度,其中包括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我国的民诉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问题,如举证宣传力度不够、举证责任界线不清、举证时限未明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举证宣传,明确举证责任的本质属性,规定举证时限。

二、其他问题

除举证责任外,还存在其他问题,如举证责任的不完全性、举证宣传力度不够、举证责任界线不清、举证时限未明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完善证据规则,加强举证宣传,明确举证责任的本质属性,规定明确的举证时限。

结论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证据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促进廉政建设,调动当事人行使诉权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通过加强举证宣传,明确举证责任的本质属性,规定明确的举证时限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证据制度改革的实施和应用。

举证责任的行为意义和结果意义

民诉法第64条第2款规定了举证责任的行为意义,即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人民法院认为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自行收集。这一规定补充了当事人举证的不完全性,体现了我国诉讼结构模式的职权主义和审判上的自由裁量主义色彩。

然而,在结果意义上,法律尚未明确规定不履行审判职责对诉讼结果的影响和后果。实践中,对于不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仅以玩忽职守为由给予批评或纪律处分。相比之下,英美法系中的当事人主义证据调查方式要求当事人负责收集和提出全部事实证据,法官没有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这一模式强调了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当事人行为的任意性和滥用权利的问题。

如何指导当事人举证

在中国,改革后的证据制度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规定了人民法院的查证职能。只有当事人举证不能而法院无法查证或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未被认定的情况下,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不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因此,在审判工作中,法官需要指导当事人举证。

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举证宣传,强化当事人的举证意识。其次,法官应加强对证据的收集、调查和保全的指导,确保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接受非法取得的证据。第三,法官应帮助当事人认识举证责任的分担、转移和倒置。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原告应提出证据说明起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被告对起诉的抗辩提出反驳时,必须列举事实和证据。第三人也应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和请求。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原告只能提出受损的事实而不提出侵权的事实,被告应承担举证责任。

此外,法官还应掌握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免除。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应免除当事人举证的责任,对于自认、公知事实、自然规律和定理、推定的事实、已决事实、公证事实等无需当事人举证的情况,应当直接认定。

质证的作用和模式

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法庭上出示的证据进行辨认、质疑、说明、辩论等形式的核实,以确认其证明力的诉讼活动。质证是法庭审查和核实证据的手段,也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公开原则、辩论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诉讼模式下,质证的模式有所不同。在当事人诉讼模式下,质证完全由当事人控制,法官仅作为组织者;而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起主持和指挥作用,当事人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当事人主义的质证模式中,质证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了质证的效果。

然而,在庭审方式改革后,虽然法官质证改为当事人互相质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诉法对质证的程序、方式、规则以及质证权的行使、救济、质证在程序上的效力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存在着很大的空档。其次,法官对当事人的质证持漠视态度,对质证进行干预和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用审判长指挥下的交叉询问模式进行质证,以保证证人和证言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此外,还应加强对证据的认证,明确认证的程序和方式,确保证据的效力被正确确认。

重新定义证据的效力和综合认证

在法律程序中,举证和质证后,应当立即认定证据的效力。这样做可以使庭审过程清晰明了,当事人和旁听者都能清楚地理解,达到以理和法服人的目的。其次,综合认证适用于当事人对立情绪较大,案情复杂的案件中。通过综合认证,一方面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案件的整体事实,强化了合议庭的功能,减少了当事人的不信任程度。另一方面,在综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认证,连贯而又说明充分,避免了前后认证的矛盾,保证了认证的统一。

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和问题

根据我国的民诉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也是确保公平审判和查明事实的关键性因素。然而,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法律没有规定违反出庭作证义务的法律后果或责任,这导致证人普遍不出庭或拒绝出庭作证。其次,现行的民诉法没有对拒不出庭作证的单位和个人的惩罚措施作出规定。第三,现行法没有对出庭作证人员的权益保障制度作出规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进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改进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

为了改进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违反出庭作证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强制措施。证人不出庭作证违反了诉讼公开原则、直接原则和言词愿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可以考虑采用罚款和拘传的强制措施,以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其次,建立起保障证人的人身和经济权益的制度。给予证人合理的经济赔偿,包括误工费、生活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以减轻证人的负担。同时,加强对证人的安全保护,防止证人受到报复。

完善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是确认证据范围、调整和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证据法的核心内容。在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规则比较完备,旨在保障程序公正。相比之下,我国的证据规则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证据规则不够严密和详尽,法院查证范围过宽,效率低下。其次,证据法则较为零散,不具系统性。再次,虽然对证据可采性范围作规定,但没有直接规定采信证据的方法。为了完善和建立我国的证据规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范围上扩大现有证据规则的应用范围,明确严格的程序规则。其次,在内容上注重应用技术,制定排除规则,进一步明确法官在证据方法上的权限。

法官的中立和证据制度改革

法官作为审判活动的主体,在整个证据制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诉讼体制和司法传统,法官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拥有过多的权力,容易产生司法不公。而在当事人诉讼模式下,法官处于消极的地位,容易导致当事人滥用权利。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各国都在进行诉讼程序改革。在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法官的作用逐渐弱化,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主导权。然而,法官的中立性在证据制度改革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法官应该在审判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公正裁判的实现。

延伸阅读
  1. 析刑事诉讼中法院的回避
  2. 法律是如何规定回避制度的
  3. 非讼程序一审终审正确吗
  4. 刑事批捕后不起诉的条件有哪些
  5. 刑事诉讼法的回避制度适用范围是什么?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行政处罚罚款的缴纳期限是多久?
  2. 交通事故赔偿判决书:维护权益、确保公正
  3.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处理规范
  4. 警察让作证可以不去吗
  5. 如何进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
  6. 行政诉讼二审不开庭审理情形
  7. 撤诉需要说明原因吗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