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07-10
民诉法第64条第2款规定了举证责任的行为意义,即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人民法院认为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自行收集。这一规定补充了当事人举证的不完全性,体现了我国诉讼结构模式的职权主义和审判上的自由裁量主义色彩。
然而,在结果意义上,法律尚未明确规定不履行审判职责对诉讼结果的影响和后果。实践中,对于不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仅以玩忽职守为由给予批评或纪律处分。相比之下,英美法系中的当事人主义证据调查方式要求当事人负责收集和提出全部事实证据,法官没有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这一模式强调了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当事人行为的任意性和滥用权利的问题。
在中国,改革后的证据制度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规定了人民法院的查证职能。只有当事人举证不能而法院无法查证或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未被认定的情况下,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不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因此,在审判工作中,法官需要指导当事人举证。
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举证宣传,强化当事人的举证意识。其次,法官应加强对证据的收集、调查和保全的指导,确保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接受非法取得的证据。第三,法官应帮助当事人认识举证责任的分担、转移和倒置。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原告应提出证据说明起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被告对起诉的抗辩提出反驳时,必须列举事实和证据。第三人也应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和请求。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原告只能提出受损的事实而不提出侵权的事实,被告应承担举证责任。
此外,法官还应掌握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免除。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应免除当事人举证的责任,对于自认、公知事实、自然规律和定理、推定的事实、已决事实、公证事实等无需当事人举证的情况,应当直接认定。
质证是指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法庭上出示的证据进行辨认、质疑、说明、辩论等形式的核实,以确认其证明力的诉讼活动。质证是法庭审查和核实证据的手段,也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公开原则、辩论原则和直接言辞原则。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诉讼模式下,质证的模式有所不同。在当事人诉讼模式下,质证完全由当事人控制,法官仅作为组织者;而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起主持和指挥作用,当事人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当事人主义的质证模式中,质证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了质证的效果。
然而,在庭审方式改革后,虽然法官质证改为当事人互相质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诉法对质证的程序、方式、规则以及质证权的行使、救济、质证在程序上的效力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存在着很大的空档。其次,法官对当事人的质证持漠视态度,对质证进行干预和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用审判长指挥下的交叉询问模式进行质证,以保证证人和证言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此外,还应加强对证据的认证,明确认证的程序和方式,确保证据的效力被正确确认。
在法律程序中,举证和质证后,应当立即认定证据的效力。这样做可以使庭审过程清晰明了,当事人和旁听者都能清楚地理解,达到以理和法服人的目的。其次,综合认证适用于当事人对立情绪较大,案情复杂的案件中。通过综合认证,一方面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案件的整体事实,强化了合议庭的功能,减少了当事人的不信任程度。另一方面,在综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认证,连贯而又说明充分,避免了前后认证的矛盾,保证了认证的统一。
根据我国的民诉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也是确保公平审判和查明事实的关键性因素。然而,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法律没有规定违反出庭作证义务的法律后果或责任,这导致证人普遍不出庭或拒绝出庭作证。其次,现行的民诉法没有对拒不出庭作证的单位和个人的惩罚措施作出规定。第三,现行法没有对出庭作证人员的权益保障制度作出规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进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为了改进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违反出庭作证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强制措施。证人不出庭作证违反了诉讼公开原则、直接原则和言词愿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可以考虑采用罚款和拘传的强制措施,以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其次,建立起保障证人的人身和经济权益的制度。给予证人合理的经济赔偿,包括误工费、生活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以减轻证人的负担。同时,加强对证人的安全保护,防止证人受到报复。
证据规则是确认证据范围、调整和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证据法的核心内容。在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规则比较完备,旨在保障程序公正。相比之下,我国的证据规则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证据规则不够严密和详尽,法院查证范围过宽,效率低下。其次,证据法则较为零散,不具系统性。再次,虽然对证据可采性范围作规定,但没有直接规定采信证据的方法。为了完善和建立我国的证据规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范围上扩大现有证据规则的应用范围,明确严格的程序规则。其次,在内容上注重应用技术,制定排除规则,进一步明确法官在证据方法上的权限。
法官作为审判活动的主体,在整个证据制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诉讼体制和司法传统,法官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拥有过多的权力,容易产生司法不公。而在当事人诉讼模式下,法官处于消极的地位,容易导致当事人滥用权利。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各国都在进行诉讼程序改革。在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法官的作用逐渐弱化,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主导权。然而,法官的中立性在证据制度改革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法官应该在审判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公正,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公正裁判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