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律师解析: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法律规定与实务指引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专业律师解析: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法律规定与实务指引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6-08

 
318270

公开同时听取陈述提起的条件

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试行规则》,公开同时听取陈述是检察机关在审查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的一项重要程序。但是,并非所有申诉案件都必须经过公开同时听取陈述的程序,而是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这种形式。公开同时听取陈述提起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案件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公开同时听取陈述适用于那些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案件,即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存在异议,认为其有错误或不公正的情况下,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如果案件没有争议,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没有异议,那么公开同时听取陈述的程序就不适用。

2. 当事人申请或检察机关决定

公开同时听取陈述的形式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检察机关决定。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申诉理由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要求进行公开同时听取陈述。而检察机关在审查申诉案件时,根据案情决定是否采用这种形式,以更好地了解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观点。

3. 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

在审查申诉案件时,如果检察机关认为公开同时听取陈述对于判断案件是否存在错误或不公正有必要,就可以决定采用这种形式。检察机关在审查申诉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双方当事人的申诉理由、证据以及法院的判决或裁定,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公开同时听取陈述。

总之,公开同时听取陈述提起的条件是案件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当事人申请或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进行这种形式的听取。这样的程序可以更好地保障申诉人的主张权,被申诉人的知情权和申辩权,提高办案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检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廉政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做好无错判裁案件的服判息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公开同时听取陈述的情况

根据《试行规则》第十三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根据案情或当事人的申请,决定公开同时听取陈述。然而,该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情况应当公开同时听取陈述。根据检察实践的情况,以下几类情况应当公开同时听取陈述。

进入立案程序的案件

进入立案程序的案件应当公开听取陈述。一般来说,检察机关只有在立案之后才能借调法院审判卷宗,并在审查法院卷宗的基础上进行听取陈述。这样做有助于确保听取申辩时能够针对焦点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审查。

可抗案件

原则上,可抗案件应当公开同时听取陈述。民事、行政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繁多,检察人员很难全面正确地把握这些知识。当事人的申辩意见有助于检察机关全面正确地把握相关知识,从而保证案件的抗准。

可能引起缠诉的案件

原则上,可能引起缠诉的案件应当公开同时听取陈述。目前,各检察机关在提起条件规定上存在差异。有的检察机关严格限制在判决可能有错的案件上,理由是《试行规则》本身将公开审查的案件明确限定在抗诉案件范围内。然而,筆者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试行规则》并未对公开同时听取陈述做出限制,只要决定立案,就可以同时听取陈述。因此,即使法院判决正确,但申诉人可能会缠诉的案件同样可以同时听取陈述,这样更有利于做好服判息诉工作。

上级检察机关交办的二审案件

同时听取陈述应当获得上级授权。在检察实践中,上级检察院可以将同级人民法院二审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申诉案件交下级检察院办理。下级检察院在审查该类案件时,如果需要同时听取陈述,应当请示上级检察院,并经过上级同意授权后才能进行。根据民诉法的规定,有权提起抗诉的是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因此,下级检察院审查该类案件是基于上级的授权,如果下级院未经授权而直接同时听取陈述,显然是不妥的。

民事、行政案件监督的意义和建议

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民事、行政案件监督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法学界的重视。然而,由于民事行政监督程序和立法及司法解释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建议立法部门尽早制定具体的规定,以确保检察机关在履行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中能够更充分、合法地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1. 不服再审判决如何申诉
  2. 申诉的律师可以阅卷吗
  3. 终审判决不服怎样申诉
  4.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是多少时间
  5. 交通肇事罪刑事律师多少钱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2. 非婚生孩子可以分家产吗
  3. 提起民事赔偿的诉讼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
  4. 二手车合同未履行异地怎么起诉
  5. 承办法官履行哪些职责
  6. 学校里面开店卖零食违法吗
  7. 债务人有财产强制执行三年后法院还会如何办理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