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3-28
根据现行刑诉法第六十四条和第七十一条规定,除非有侦查障碍或无法通知的情况,被拘留或被逮捕后,应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家属或所在单位。根据新刑诉法第七十三条规定,除非无法通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应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家属。根据第八十三条规定,除非无法通知或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或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妨碍侦查,被拘留人应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家属。当妨碍侦查的情况消失后,应立即通知家属。根据第九十一条规定,被逮捕后应立即送看守所羁押。除非无法通知,应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家属。
现行刑诉法中对于“妨碍侦查”情形的界定较为模糊,且未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后通知家属作出规定。新刑诉法删除了现行刑诉法关于逮捕后妨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情形,增加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通知家属的规定,并严格限制了不通知家属的范围,规定了妨碍侦查的情形消失后应立即通知家属。这是对人权保障的具体体现,也是刑事诉讼立法上的重大进步。
根据现行刑诉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严禁使用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根据新刑诉法第五十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同时,根据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予以排除。对于不符合法定程序的物证、书证,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予以补正或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合理解释的,应予以排除。
证据制度对于确保案件质量、正确量刑起着关键作用。这次修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进行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及其他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根据现行刑诉法第一百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一审案件的审限为一个月,最长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在特殊情况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审限为20日。
根据新刑诉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二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根据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后二十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案件,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法官在办案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仅阅卷就需要较长时间。
适当延长一审案件的审限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准确量刑,确保案件质量。
根据现行刑诉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对上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意见,如果事实清楚,可以不开庭审理。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根据新刑诉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对于以下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一)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上诉案件;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
(四)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
如果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现行刑诉法中对于“事实清楚”的界定不明确,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不开庭审理的条件,有些本应开庭审理的案件没有开庭审理。新刑诉法删除了现行刑诉法关于“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这一规定,而是列举了4类案件必须开庭审理,更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更有利于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新刑诉法增加了一编即第五编“特别程序”,针对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原则和各个诉讼环节作出了专门规定。此外,还设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根据新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和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前,人民检察院应当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人民检察院应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具体规定在新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五条,即对于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情况,应对相关犯罪记录进行封存。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保密。
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程序设计上给予特别关注,是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体现了进一步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主观恶性较小,且可塑性强,对未成年犯罪记录实行封存制度有利于未成年人罪犯更好地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