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12-04
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基于其控诉职能,对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或没有起诉必要的案件,公诉机关依其职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不起诉决定被认为是一种司法处分,是检察机关在控方立场下作出的不追诉的内部意思决定。
公诉机关对某一案件作出不起诉的处分,意味着不向法院请求进行审判,放弃对犯罪嫌疑人的控诉。这是公诉机关依其职权从程序上对案件所作的不予追诉的处分,并非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公诉机关无权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即不能处分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如果不起诉决定的案件需要给予被不起诉人行政处罚,应由公诉机关移交有关主管机关处理。不起诉对案件程序上的处理是基于对案件程序的认识,而非实体上的处分。
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告不理”,即法院对未经起诉的刑事案件不得受理和审判。起诉意味着启动刑事审判程序,使刑事诉讼进入审判阶段。不起诉则表明刑事诉讼不进入审判阶段,阻断了刑事诉讼的继续进行,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这也是不起诉决定的直接法律后果。
不起诉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诉讼不再继续进行。然而,不起诉的法律效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即使经过不起诉处分,案件的追诉权并未消失。如果出现新的证据或发现新事实,或原处分所凭证物被证明为伪造或变造,或所凭证言、鉴定或通译被证明为虚伪,或所凭通常法院或特别法院的裁判已经确定裁判变更,或参与侦查的检察官因该案件犯职务上的罪行已经证明,公诉机关可以撤销原来的不起诉决定,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作为一种自诉案件,以寻求法律上的救济。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意味着人民检察院对于这些情形的不起诉决定并非必须作出,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酌定是否作出。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被称为酌定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相对应。我国刑事诉讼采用法定起诉主义为主,即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律规定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时,检察机关必须对其起诉。同时,也采用起诉便宜主义原则,即检察机关有权裁量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起诉。酌定不起诉正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也是法律赋予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