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24-04-27
民事强制执行是指在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经过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生效法律判决后,债务方拒绝履行义务,债权人可以申请民事强制执行机关依法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活动或程序。民事强制执行具有以下特征:
在我国,民事强制执行存在以下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民事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当事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行效率和司法公正。
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相对滞后,需要引起立法者的重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该拓宽救济请求权的主体范围,包括执行法律关系当事人、第三人以及利害关系人。
其次,对救济请求提出的时间宜规定在执行程序终结前,并且适用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如果在执行程序终结后提出救济请求,执行机关可以裁定驳回并要求另行起诉。
此外,执行法律关系当事人应当有权提出回避请求。如果应当回避的执行人员没有回避,申请回避人可以向原民事强制执行机关的上一级民事强制执行机关提出审查。
最后,应该完善当事人及第三人的救济渠道,确保他们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权益。
我国民诉法第209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的职责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然而,最高人民法院至今未对执行机构作出规定。目前,中级人民法院和各基层人民法院大多设立了执行庭或执行组,高级人民法院设立了执行庭,最高人民法院也设立了执行工作办公室。然而,各地的执行机关设立做法不统一,导致执行工作的混乱。此外,最高人民法院设立执行庭缺乏法律依据。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加以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体系。
根据国际经验,外国执行机关设置有多种做法。其中,一种是建立独立的执行法院系统,实行垂直领导。这种做法有利于执行工作的独立、公正和效率,但改革难度较大,涉及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另一种做法是在人民法院内部设立执行庭,执行庭内部再设立执行调查室和执行实施室。具体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负责,债权人必须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执行通知,执行机关据以执行通知和生效法律文书开始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对妨害行为采取的强制措施可以交由公安机关或其他机关执行,公安机关或其他机关必须协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