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审理程序应该如何进行?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审判监督程序法律知识

再审审理程序应该如何进行?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3-27

 
315849

再审程序的启动方式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再审程序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启动:

一、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1款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指令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2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三、当事人申请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8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认为有错误,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会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四、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

一旦裁定再审的案件进入再审审理阶段,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的规定:

1. 对于裁定再审的案件,如果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是第一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案件将按照一审程序进行审理,再审判决和裁定可以上诉;如果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是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案件将按照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再审判决和裁定即为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2. 对于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将按照二审程序进行审理,所作判决和裁定即为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与普通案件的审理程序基本相同,需要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且应按照通常的规定规定审理期限。

再审中涉及案外人的处理

再审中涉及案外人的处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在按照第一审程序再审的情形

如果认为案外人是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但在原审中被遗漏,应在再审审理中追加该案外人为当事人。

2. 在按照第二审程序再审的情形

如果认为案外人是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但在原审中被遗漏,应在再审程序中首先进行调解。如果调解达成协议,案件将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如果调解不成,只能在再审审理之后,裁定撤销原有的历次判决,将案件发回原一审人民法院重新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并追加该案外人为当事人。

3. 对于不必参加诉讼的案外人

无论是按照第一审程序还是第二审程序再审的情形,如果案外人不是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只是原审的某一判项损害了其利益,可以通过再审改判的方式,撤销原审相关判项,维持其他判项,以解决案件。再审判决作出后,当事人可以另行提起诉讼解决被撤销判项所涉及的权利争议。

再审中对案外人的权利保护,通过依职权进行审查和再审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存在保护不力等问题。特别是在程序规定方面,法律对依职权审查的程序规定相对简单,随意性较大,程序不规范、不透明。

针对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曾建议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申诉难”和“执行难”问题,全国人大法工委最终决定在此次修改中暂不涉及案外人保护的问题,而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应对。

以上是再审程序的相关内容。如果在再审过程中遇到法律问题,您可以咨询我们手心律师网的专业律师,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帮助。

延伸阅读
  1. 法院超过审理期未判决的处理方式
  2. 死刑辩护阅卷的程序及范围
  3. 不交纳诉讼费用与诉讼费用的免交的案件有哪些
  4.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申诉?
  5. 民事诉讼一审程序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特点
  2.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规定
  3.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
  4.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
  5. 邻居损坏院墙:向城管大队投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6. 公示催告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及其权利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