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1-11
虚假广告罪是一种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广告发布者在商业活动中,以任何方式对商品或服务做出与其客观实际不相符的虚假宣传,具有促使消费者做出错误决策可能性的广告行为。虚假广告的界定在《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管理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只是笼统地要求广告应当真实,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虚假广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虚假广告发生在商业活动中,其目的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虚假广告相比,虚假广告罪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市场竞争密切相关。
2. 虚假广告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广告主是为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广告发布者是指为广告主或其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
3. 虚假广告的内容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虚假广告主要涉及商品和服务的基本要素,包括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荣誉、价格,以及经营者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形式、特征等。虚假广告利用广告捏造事实,以并不存在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欺诈宣传,或广告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
4. 虚假广告会产生引人误解或欺骗消费者的后果。虚假广告可能导致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无需对消费者是否实际受骗进行举证,只要广告有使人误解的可能,就可认定为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可以分为欺诈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两大类。
1. 欺诈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根本不存在,广告行为人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进行虚假宣传的广告。消费者在相信广告并交付款项后,发现所谓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已经消失。欺诈性虚假广告的构成要件包括欺诈行为、欺诈故意和对方陷入错误的意思表示。
2. 误导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宣传内容与事实不符,对商品或服务进行夸大、隐瞒或含糊其辞的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根据误导产生的原因不同,将误导行为分为真实事实的误导和虚假事实的误导。
虚假广告包括商业性虚假广告和非商业性虚假广告。商业广告是虚假广告罪的调整对象,而非商业广告通常不属于虚假广告罪的范畴。然而,对于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盈利性的广告,是否属于虚假广告罪的调整对象存在争议。
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内容虚假的宣传和作为与不作为的宣传。
内容虚假的宣传形式包括子虚乌有型、夸大失实型、隐瞒真相型和表意含混型。
作为与不作为的宣传形式主要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设计、制作和发布虚假广告方面的行为。
虚假广告罪的主体不同,其犯罪行为的表现也不同。广告主可以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犯罪,而其他主体通常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本罪。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未履行其应当履行的特定义务的行为。有些犯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例如偷税罪、遗弃罪、丢失枪支不报罪等。虚假广告罪也可以通过不作为的方式实施。
就广告主而言,通常以作为的方式实施虚假广告罪。然而,对于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来说,通常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此罪。虽然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行为看似积极,但作为与不作为的标准不应以身体动作为准,而是应考虑他们是否有特定的法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根据《广告法》第27条的规定,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提供服务或发布广告前,必须履行审查和核实广告内容真实性的法定义务。如果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未履行这一特定的法定义务,导致虚假广告的出现,就构成一种不作为的行为。因此,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实施虚假广告罪时,可认定为典型的不作为犯罪。
综上所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在实施虚假广告罪时,其犯罪行为的基本形式是不同的。对广告主而言,通常作为是其主要的犯罪方式,但也有以不作为的形式出现,例如在烟草广告中违反《广告法》规定不标明“吸烟有害健康”,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违反《广告法》规定不作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混淆,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以及其他主体而言,通常不作为是其主要的犯罪方式,作为是例外。
然而,当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主串通制作、发布虚假广告时,他们都是以作为的方式实施犯罪。
以上为江西省武宁县人民法院晏纯贵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