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9-10
挪用资金罪是根据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该罪行指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资金挪用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的行为。当挪用金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金额较大且用于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时,即构成挪用资金罪。该罪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中第11条中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挪用单位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在挪用或借贷本单位资金,并且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仍然故意为之。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违纪行为和犯罪行为两种,需要区分二者之间的界限。
犯挪用资金罪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若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数额较大且不退还,将受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272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若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数额较大且不退还,将受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对于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挪用资金罪行为的,将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此外,根据刑法第185条第一款的规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客户资金的,将受到刑法第27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资金挪用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行为。
根据《公司法》第214条第2款的规定,董事、监事、经理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其他非法收入或侵占公司财产的,将被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退还公司财产,并由公司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证券法》第193条的规定,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未经客户委托,进行买卖、挪用、出借客户账户上的证券或将客户的证券用于质押,或者挪用客户账户上的资金的,将被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同时责令关闭或吊销责任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