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执行流程详解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01-01
仲裁执行流程详解
一、受理申请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执行裁决必须经当事人申请,法院不主动执行,也不接受仲裁机构的移送执行。2. 强制执行是法院的权利和义务。只有法院有权实施强制执行措施,但法院接受当事人的申请后又“应当”执行,因此强制执行也是法院的义务。当然,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对于具备法定情况的可以不予执行。3. 申请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法院的强制执行权是法律赋予的抽象权利,要将其具体化,必须与某一案件和某一特定法院有一定的联系。被申请人的住所地和财产所在地是确认法院管辖权的两个联系因素。只有被申请人的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法院才对执行案件享有管辖权。当事人必须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才能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向其他法院提出的申请都必然会被驳回。
二、执行抗辩
执行抗辩是指被申请人根据法院规定的事由,在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后,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法院依法不予执行的行为。仲裁裁决的执行与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同。法院判决作为执行依据,为法院终审判决或因当事人未提起上诉而生效的判决。而仲裁裁决则不存在上诉权。如果裁决不当,当事人无法通过行使上诉权来予以纠正。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法院规定了被申请人的抗辩程序,即被申请人提出执行抗辩的理由。
三、审查
对仲裁裁决执行进行审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 依职权审查:人民法院受理仲裁裁决执行申请后,应对仲裁裁决的内容是否违反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审查。这种审查主要关注仲裁裁决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是否违反党的政策和社会公德。2. 依当事人请求审查:在被申请人提出执行抗辩的情况下进行审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申请人认为仲裁裁决存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种情形之一时,可以请求法院不予执行。这种审查主要关注仲裁裁决是否存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即被申请人要求法院不予执行的理由是否成立。
四、作出执行裁定
在被申请人未进行抗辩的情况下,经过审查,人民法院认为仲裁裁决的执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时,应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否则,应作出执行裁定。在被申请人提出抗辩的情况下,经过合议审查,认为被申请人的抗辩理由成立时,应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反之,则应作出执行裁定。裁定不予执行的仲裁裁决视为撤销,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裁定予以执行的,仲裁裁决的执行效力受到承认,并产生强制执行效力。
五、执行前的准备
准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作出后,法院应当做好一些执行准备工作,以保证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采取执行措施
在被申请人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内仍不履行的情况下,执行员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章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强制被申请人履行裁决书规定的义务。
七、执行中止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一旦中止的情形消失,执行将恢复。以上便是仲裁执行的详细流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