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理程序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06-11
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程序
一、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查缉预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查缉预案。一旦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和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并安排堵截和查缉行动。
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协查通报和社会公告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出协查通报或向社会公告的方式,要求协助查缉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提供侦破线索。在发出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时,应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基本事实、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和逃逸方向等相关信息。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处罚
根据不同情况,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进行如下处理:1.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并可同时拘留不超过15天;2.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但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公安机关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3.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且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公安机关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领取。
交通肇事逃逸的后果
责任认定重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如果当事人逃逸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该当事人将负全部责任。即使在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可能没有责任或只有部分责任,但如果逃逸导致责任无法认定,司机将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损害赔偿重
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交通肇事逃逸可能导致赔偿费用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肇事车辆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有先予支付赔偿费的义务。但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公司将不再承担保险责任,车主将承担全部赔偿费。
行政处罚重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第2款的规定,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司机,不论事故后果的大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刑事责任重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属于法定的加重情节。如果因抢救不及时导致伤者死亡,可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肇事司机将撞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伤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废,将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规定,将受到更严厉的处罚。此外,法律还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司机逃逸,导致伤者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上述人员将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方式
1. 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2.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可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交通肇事逃逸并不限定时间和地点,不仅仅是指逃离事故现场。如果肇事后未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时逃跑,也应视为交通肇事逃逸。
此外,特别恶劣情节的定义包括: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导致死亡2人以上或重伤5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导致死亡6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且无法赔偿数额在6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