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22
无论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回报给投资者的众筹,还是帮助投资人成为股东并以持有股权获取回报的众筹,其运营模式都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众筹本质上具有投资和融资的特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众筹模式,都向出资人承诺回报,并且回报与出资金额成正比。因此,众筹实质上是一种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易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此外,实物回报型众筹涉及的项目在发布时通常未生产成品,其是否能按期生产并及时交付给投资人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如果实物回报型众筹的项目发起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报项目并发布欺骗性信息,骗取大量资金,则会构成集资诈骗罪。此外,无论是实物回报型众筹还是股权回报型众筹,投资人的资金通常先注入平台所设账户,即使有些网站声称投资人的资金由第三方账户存管,但实际上第三方账户存管制度并不健全,此类账户并未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而是由众筹平台自身掌控。因此,如果众筹平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其获得批准从事吸收资金的资格,设立“资金池”聚集资金,并骗取大量资金后潜逃,则众筹平台的实际控制人将面临涉嫌集资诈骗罪的风险。
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依托的众筹,其主要行为模式是向社会大众介绍资金项目,并获得不特定社会对象的投资。因此,股权类众筹很容易触及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法律红线。即使众筹发起人采取向社会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模式开展众筹业务,投资人数往往也难以控制在法律所要求的人数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向社会特定对象变相发行股票累计超过200人的,如果在股票的发行条件、程序、内容等方面没有获得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的批准,也没有达到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条件,该行为将涉嫌构成擅自发行股票罪。
实际上,无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还是擅自发行股票行为,都属于一种非法经营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行为;擅自发行股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的行为。虽然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类型的众筹模式在互联网2.0时代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迷惑性,将其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擅自发行股票罪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筆者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罪与非法经营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即特殊罪名与普通罪名的关系。如果将众筹模式认定为特殊罪名有困难,完全有可能将其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此外,非法经营罪中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作为兜底条款是一种概括性规定,赋予了司法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