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9-19
股权众筹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公募”与“私募”界限的划分,使得传统的线下筹资活动转换为线上,涉足传统“公募”的领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募”与“私募”的界限逐渐模糊化,使得股权众筹的发展也开始触及法律的红线。
股权众筹需要对其运作模式进行严格的管控或采取特殊方式才能规避《证券法》的限制,而这种规避方式往往是不可靠的,存在较高的法律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未经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股权众筹的融资方式很可能被纳入其中,面临刑事制裁的风险。投资人的合法财产利益可能受到极大威胁,甚至可能损失惨重。
股权众筹实际上是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签订的投资合同,众筹平台作为第三人起着居间作用。股权众筹多采用“领投+跟投”的投资方式,由专业投资人作为领投人,普通投资人跟进投资。然而,在政策与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这种投资方式容易增加领投人与融资人之间的恶意串通,对跟投人进行合同欺诈。
领投人与融资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领投人带领众多跟投人向融资人提供融资。若领投人名气很大或跟投的人数众多,可能产生“羊群效应”,导致许多投资人在不明投资风险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当融资人获取大量融资款后,存在逃匿可能或以投资失败等借口让跟投人遭受损失。信息不对称、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以及“羊群效应”的作用,使得投资合同欺诈的风险增加,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小额投资纠纷可能导致投资者不得不走上民事或刑事法庭,解决纠纷的成本过高。
股权众筹平台的作用在于发现投资者与融资者的需求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匹配,提供服务以促成交易并提取相应费用。然而,股权众筹平台的权利义务模糊不清。虽然股权众筹平台属于一般的居间合同,但其实际职能超出了居间功能。
股权众筹平台除了居间功能外,还具备管理监督交易的职能。例如,股权众筹平台有权采取中断账号、删除地址、关闭服务器等行为,对违反协议或法律的行为进行制裁。此外,股权众筹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服务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义务存在不对等。因此,需要进一步理清股权众筹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并设定合理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为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服务双方的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