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07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民事诉讼地位的规定,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违法的企业法人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在进行清算程序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前,仍然被视为存续,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在清算期间仍然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在未清偿公司财产前,不得分配给股东。根据以上规定,公司在营业执照被吊销但未注销之前,虽然失去经营主体资格,但仍然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可以作为原告或被告参与诉讼。
1.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清算程序结束被工商部门注销前,仍然应以自己的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自行筹集注册资金,并符合法律规定以及其他设立条件,那么即使挂靠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也应被认定具备法人资格,以其财产独立对外承担民事责任。
2.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参与诉讼,并不存在投资不足或非法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等违法情形,那么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将作为企业清算人参与诉讼,并承担相应的清算责任。但如果存在投资不足或非法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等违法情形,那么开办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应对投资不足或企业设立后抽逃资金的行为承担责任。责任方式包括注册资金的全部清偿责任、自有资金与注册资金差额范围内的赔偿责任,以及对善意债权人损失的连带赔偿责任。
1.清算主体。根据《公司法》等规定,国有企业终止后,清算主体为其上级主管部门;集体企业终止后,清算主体为其开办单位;联营企业终止后,清算主体为其各联营投资主体,子公司的清算主体是母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终止后,清算主体为其全体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终止后,清算主体为股东大会选定的股东或董事会;独资企业终止后,清算主体为唯一投资人。
2.清算责任。即在企业终止后,由清算主体根据《公司法》、《民法通则》和《企业法》等法律规定,在限定期限内清理企业债权债务的法律责任。如果清算主体长时间内不履行清算义务,或在人民法院限定的期限内不尽清算责任,导致企业财产流失、贬值,或私分企业财产,使善意第三人无法全部实现债权,那么清算主体应对善意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3.清算程序。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登记机关应收缴其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开户银行,债权债务由主管部门或清算组织负责清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属于法定解散,应予解散,并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逾期不成立清算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制作清算报告,报经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工商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公告公司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