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制合同到期的职工如何处理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17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几次的改制,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活力,提供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进行改制时就避免不了对部分职工进行辞退处理,那么企业改制合同到期的职工如何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一、企业改制合同到期的职工如何处理
1. 原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改制后,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关系转移到转制后的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只是用人单位的性质、名称等发生变化,不影响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职工的工作年限将作为连续计算。
2. 全部解除劳动合同并重新签订
改制企业可以选择解除原劳动合同,并与职工协商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在此过程中,除符合内退条件、工伤职业病、女工“三期”内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外,企业与全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办理退工手续。改制后的新企业与职工按市场化原则协商签订定劳动合同,办理用工登记手续。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需要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给予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性收入的经济补偿金,补偿金不封顶。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直接支付给员工,转为职工入股的股金,或在净资产结算中扣减转结给转制后的经营者。
3. 协商解除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改制企业可以与职工协商解除原劳动合同,并重新签订新的劳动合同。除符合内退条件、工伤职业病、女工“三期”内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外,企业与其他职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办理退工手续。转制后的企业按市场化原则与职工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登记手续。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标准为一年一个月工资。改制方案中可以添加协商内容,例如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重新签订的合同用工期限不短于三年,对老弱病残员工的安置等。
二、企业改制中资产处置的问题
1. 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
对于198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老全民所有制固定工、1987年至1995年间无固定合同期职工和改制前合同没有到期的国有正式职工,企业需要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劳社部发[2003]21号文执行,即按照改制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每满一年工龄支付一个月工资。如果工资低于企业平均工资,按企业平均工资标准计算。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对于改制前合同到期的职工,企业不再续签合同,而是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生活补助费,最高标准不超过十二个月的实际工资。
2. 退休人员移交社保机构费用
退休人员移交社保机构涉及的费用主要是医疗保险费用。具体费用标准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可能还会追缴部分基本养老金,此外还包括抚恤金、丧葬费和社区管理费等一次性费用。退休人员移交社保机构的费用可以与地方政府进行谈判,争取适当的优惠。
3. 退休人员统筹外支出
退休人员统筹外支出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行业内统筹,即除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外,行业内还进行了部分统筹。国企改制时,这部分费用可以从国有净资产中预留。另一种是统筹外支出,包括政策补差和企业内部规定的各项支出。在改制过程中,是否能够在净资产中预留和扣减这部分费用需要与国资委协调。如果无法计提和预留统筹外支出,一种处理方式是取消此部分支出,但可能会导致退休人员的不稳定。另一种处理方式是由参与改制的各方达成一致协议,妥善处理这部分费用。
4. 内退人员费用
内退人员费用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内退人员正式退休前的生活费和各项保险费用,按照改制前的标准一次性核定,不随企业工资的变化而调整。在预留此项费用时,需要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第二部分是正式退休后的统筹外支出,处理方式和标准与退休人员相同。第三部分是正式退休后移交社保机构的费用,处理方式和标准与退休人员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