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2-18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然而,对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主导的企业改制,其权利转移等事项并非企业自身所能决定的,由此引发的纠纷,应当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统筹解决。
民营企业改为公司制企业时,需要明确产权投资主体,即明确持股股东。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的股东只能是法人和自然人。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庭企业,实名股东并不清晰,常常由家族持有,并没有真正实名化。因此,在民营企业改制中,必须明确投资股东,禁止家族无名化的持有,禁止家族群体持有。
公司制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不同类型的公司有法定的注册资本规模。因此,民营企业改制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如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改制为公司后,必须建立健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企业应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治理规则进行运作。法人治理结构的议事程序、决策程序、议事规则、工作准则和工作守则应相对规范和程序化。只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和管理能力,才能适应健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能进行规范运作。
民营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后,其资产应相对独立。与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相对应的资产、负债、商标、商誉、专有技术及土地使用权也应相对独立,不依附其他法人企业实体。改制设立公司后,企业应能独立运作,成为产品独立、产供销一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实体。作为现代化的公司,财务应科学管理和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应严格科学,财务决策应独立,账户应独立,财务核算人员应独立。
民营企业,特别是家庭型的民营企业,在改制时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企业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应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规范和完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建立奖罚分明、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加大对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