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03-01
浮动抵押登记是否能够对抗第三人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抵押物未经登记是无法对抗第三人的。
抵押权设定后,抵押人并未失去对抵押物的所有权,仍然可以将抵押物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抵押人的转让行为并非无权处分,第三人取得的所有权也并非基于善意取得。因此,第三人只有在善意的情况下才能以所有权为基础阻断动产抵押权的追索。有人认为,第三人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权即可产生阻断效力,而无需考虑其是否善意。然而,未经登记设定的抵押权并不具备追索的效力。当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时,抵押权人只能要求抵押人提供额外的担保,无法追索抵押物的受让人行使抵押权。
全面否定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追索效力,并不利于有效维护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会使动产抵押制度失去其意义。如果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抵押权人将不会使用这一制度,从而使法律规定变得毫无意义,进而对债务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资金融通。
我国实行登记对抗主义原则,即登记并非动产抵押的生效要件。然而,如果动产抵押未经登记,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有效维护,这将迫使抵押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动产抵押登记,使得登记对抗主义制度失去效力。在抵押权有效期内,如果抵押人转让抵押物而未通知抵押权人或未告知受让人,并且抵押物未经登记,抵押权无法对抗第三人。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时已经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即使抵押物未经登记,抵押权也可以对抗第三人。这为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追索效力提供了依据。然而,该条款对抵押权人的保护并不完全。如果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时未通知抵押权人但已告知受让人,抵押权仍无法对抗受让人。
为了平衡抵押权人和受让人的利益,以及保证动产抵押制度不失效,如果受让人已知或应当知道抵押物已设定抵押权而仍然受让,则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可以对抗受让人;如果受让人不知且不应当知道抵押物已设定抵押权而受让,则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无法对抗受让人。抵押权设定后,抵押人并未失去对抵押物的所有权,仍然可以转让抵押物的所有权。抵押人的转让行为并非无权处分,第三人取得的所有权也并非基于善意取得。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动产浮动抵押并不是特别了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方式,即利用现有和将来的财产进行抵押。在登记的情况下,它可以对抗第三人,这一点非常重要。